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民间生产生活习俗故事

时间:2023-12-12 16:24:33       点击:
更多

社会生活习俗故事是解释生活习俗来历的故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众根据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在时间周期和人生礼仪方面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形成系统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每到一年特定的日子,大家就做相应的事情,每个人到了特定的年龄就举行相应的仪式,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却都不约而同地按照风俗习惯那样生活着。于是,就有人编造出一些故事,讲述这些风俗习惯的来历,社会生活习俗故事就这样产生了。潮汕民间也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故事。

一、生产习俗故事
旧时澄海一带有一种海上作业形式,称为“潮汕哭鱼”。《山海经》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清嘉庆版《澄海县志》也记载:“身行潮中,下着假屐。假屐者二足,削棍为之。行海中,更相为换,潮深则着高者,长丈余。潮浅则着低者,长数尺。逐步浅海中之,或日或夜,随波上下。”从这些记载,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着长木跷,手持长竹竿在浅海中劳作的捕鱼景象。“潮汕哭鱼”的背后有一个民间传说。

图片

明朝的时候,在一个海边渔村,有一个年轻人得了麻风病,村民将这个年轻人流放到一个不知名的小海岛。在那个海岛上,他碰到一个女野人,女野人找来草药帮他治疗。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他的病情慢慢好转,俩人也产生了感情,生下一个小男孩,名叫小海。由于长期居住在那个不知名的海岛,他十分思念故乡的亲人。
有一天,小海的父亲发现在海边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渔船,他就用干树枝生火把向渔船上的渔民求助,渔民们救了他们父子。但小海的母亲外出採野果,他们在船上等了很久很久,天气要变了,船家不肯等……小海的母亲回来时见到船只已远去,她一边悲伤的叫喊,一边拼命的往海里游,她在海里游啊游啊,一个很大的海浪打了过来,将她卷进茫茫的大海之中。
小海自小勤奋好学,长大当官后,为了寻找母亲的遗骨,他叫来几十名官兵手拿长竹竿,脚穿长木跷下海寻找,结果遗骨没找到,倒是把一大群鱼给赶到岸边。消息很快就在海边的渔民中传开,渔民们就用这样的办法捕鱼,一直传到今天。
传说是美丽动人的,也是悲催的。日月如梭,在当今现代文明中,这些淳朴的渔民还保留着原始的捕鱼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没有年轻人愿意传承这一古老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民间捕鱼方式在渐渐消失!
南澳云澳乡的渔民,在建桁槽的时候,都要先叫一声“阿六哥”,接着才“二、三、四、五……”地数下去。为什么“一”字不念,却念“阿六哥”呢?

图片

据说,明崇祯年间,云澳人刚开始在海里建桁槽捕鱼。但怎样下海,怎样建桁打桩,都不在行,所以桁槽往往建不牢,碰上大风大浪,便被冲得干干净净。
有一天,渔民们正在建桁槽,海滩上走来了—个年约四十岁的陌生人。这人生得高长大汉,一见大家便说:“兄弟们在建桁槽吧,我是福建连江人,颇识此行,愿意劫助大家建桁。”大家见他谈吐爽快,便乐意请他帮忙。这一年,他把一套建桁槽的方法传授给大家,而且捕得了很多鱼。大家很感谢他,日子久了,便以“阿六哥”称呼他。
一天,阿六哥与大家出海捕公鱼。忽然,刮起大风,海浪滔天,桁槽摇摆得很厉害,桁槽是渔民的命根子,大家又一时想不出抢救的办法,只是你看我,我看你的干焦急。阿六哥见此情景,便说,“桁槽摇得这么厉害,恐怕是下面的桁绳断了,需下海底去把它修好”。风险大,海浪高,大家又没有下海接绳的经验,谁下去呢?正当大家着急万分的时候,阿六哥平静地说:“待我下海。”大家都不让他下去,可是他说:“兄弟们,下海接绳你们还没学过,我不能眼看着桁槽被冲掉,这里算我在行,还是让我下去吧!”说罢便脱去外衣,跳下海去。船上的人都皱着眉头,担心着阿六哥的安全。过了许久,桁槽忽然不摇摆了,可是阿六哥却没有上来。时间一刻一刻地过去了大家等呀!等呀!直等到日落西山,阿六哥还是没有上来。大家感到绝望了。个个哭得两眼泪汪汪。渔民们回到家里,乡里人都知道了这件事,男女老幼痛哭一场。事后,大家凑了些钱,派人到连江阿六哥的家乡访问,但都说他们那里没有人叫“黄阿六”其人。
云澳乡的渔民为了纪念阿六哥,就请了一位石匠,为他雕了—个石像,又把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放在制桁槽的地方——桁槽尾。又把他遇难附那一天,就是夏历四月十二日,定为“长年生”(阿六哥长生不死的意思)。每年到了这一天,就做戏游灯,纪念这位舍己为群的异乡英雄。从此以后,云澳乡渔民每逢建桁打桩,潜水下海的时候,总要先叫一声“阿六哥”。这个习惯三百多年来,一直不变。
“乌鹅白鹅,出有掠到无”,这是流行于南澳岛的一句俗语。所谓“乌鹅”,便是黑海豚;“白鹅”,便是白海豚。“浑身滑溜溜,一夜泅九州”的海豚,南澳渔民把它叫做“义鱼”。自古以来在南澳海域是受到保护的,渔民不捕海豚,也没有人去伤害它们。

图片

传说南宋末年,帝昺逃向南澳岛,途中遇风发船,均臣沉入大海,幸好一群海豚游来,把他们托上海面,安全着陆南澳岛。因此,宋帝昺封海豚为“义鱼”,并授与“绫网缠不住,钓钩钓不起”的特权。
南澳岛渔民在海上捕鱼,遇到海豚,往往避开。渔网偶而缠上它们,便被它们撕咬得四分五裂,连其它鱼虾也逃得一干二净。这便是“乌鹅白鹅,出有掠到无”这句俗语的由来。久之,不捕海豚便成了南澳渔民的习俗。
二、生活习俗故事
旧时的潮汕妇女喜欢在头部围上一条“围头巾”,既美观又遮日,称之为“额前围”。潮汕妇女“额前围”的由来,有一段颇具情趣的故事。
明朝,潮汕某地有个人名叫李仕淳,年近六十,始中进士。翌年,才娶妻王氏。洞房之夜,李仕淳揭开新娘王氏的头巾,发现新娘额上有一块不小的伤疤,遂问道:“娘子,你额上怎么有这块伤疤?”这一问使王氏片刻泪流满面哭道:“十多年前,我在涂巷宫大埕喊几个帮工回家吃饭,被一个恶徒无缘无故用石块掷中……”李仕淳听后再仔细端祥王氏,最后终于发现,眼前这个王氏额上的伤疤,是他十多年前亲手所掷。诸位,李仕淳为何要掷这个王氏呢?
李仕淳从小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全凭老母替人家缝补衣服的收入来维持家庭和供仕淳念书。然而,仕淳很不走运,年近三十,仅考了个秀才,不说娶媳妇,就连三餐也难度了,为了照顾家中老母,经人引荐,到邻村当教书先生。虽然当教书先生的生活很清苦,但李仕淳十分孝道,平时也很勤俭,省些钱买些鱼虾回家孝敬母亲。母子俩相依为命,清闲自在。
有一次,李仕淳在回家的路上,被一阵狂风卷到阎罗王殿。原来阎王是请他去当先生,教他的儿子读书写字。仕淳先不肯在阎王那里当先生,理由是家中老母无人照顾。但阎王说他早有安排,言明他有一个胞叔近日寻亲至此,已接他母亲去享清福了。李仕淳知道他的确有一个胞叔,时因战乱失散。至是,无话可说,也就将就在那里任职教书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是好几个年头,阎王的儿子也大了,遂准备辞退李仕淳,让他回到阳间。李仕淳临走,问阎王爷说:“大王,我何时才能考取功名?与何人同榜?妻子何方人氏?”阎王爷道:“先生,你何时考取功名不要问,但你与揭阳郭之奇同榜早在簿中已注定,贵夫人住揭阳涂巷宫,你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叫人吃饭。”
李仕淳听毕,便被阎王派遣的巡夜叉送回阳间。李仕淳回到阳间后,决心到揭阳探看这“郭之奇和涂巷宫的妻子”到底是何模样,便专程到揭阳,并在揭阳一个乡村落脚,依然以教书度日。每有余暇,便四处打听谁是“郭之奇”和“涂巷宫”在哪里。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他终于打听到涂巷宫的去处,一早便往揭阳涂巷宫而来。这天正下着毛毛细雨,路上行人很少。他看见一个小孩,背着书包正要上学,书包上写着“郭之奇”三字,便上前问:“你就是郭之奇?”小孩毫不含糊地答:“郭之奇就是我。”李仕淳一听心里不由凉了半截,这小孩子才十余岁,我何时才能与他同榜啊!遂有点失神地摸着他的头说:“阿弟,你快点大吧。”小孩子把头一歪,冲着李仕淳说:“我比你大!”诸位,这一点的确不错,日后郭之奇官至兵部尚书,诚然比他大。李仕淳怎么能与他相比呢?
正在这时,不知为什么,小孩子脚底一滑,蹿了一跤。两边的路人,见这个小孩踤得四脚朝天,都哈哈大笑起来。小孩子一个“鲤鱼翻身”之势,马上站立起来,并大声念道:“雨仔油油,路滑如绸;骗跌郭公,笑死群牛!”李仕淳听了这首“顺口溜”,明白他是个不简单的孩子,后必定是个名宦之人,遂转道直奔涂巷宫而来。在涂巷宫一傍的避雨亭内,站着几个打短工的汉子,他们一边避雨一边不停地嘀咕着:“都快过午了,怎么还不吃饭?”“财主娘可不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滋味啊……”李仕淳站在雨亭足足有一个时辰,他盼望能见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到这里来叫人“回家吃饭”,那他就心满意足了。
正当李仕淳想得飘飘然的时候,只见涂巷宫走出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走近雨亭,对那几个汉子说:“大家都回家吃饭了!”这下子李仕淳的心可全凉了!“这个小女孩,饲到何时才能嫁给我啊。”他气得无命火三千丈,恨不得一下子撞死在雨亭上。心里不由暗暗地诛咒阎王老爷,等这个女孩长大,我不是已经“骨头好扣鼓”了。“干脆,把这个小女孩用石头掷死算了,让阎王爷再为我另找一个!”李仕淳打定主意,即从路边拾起一块石头,恶狠狠地向这个小女孩的头掷去……但俗话说得好:“凡事都由阎罗王簿注定”的确一点不假,李仕淳掷的石头没有砸死这个女孩,仅把她的额角打了一个小窟窿,突时她哭喊着,跑回家去……
诸位,话头又该回到李仕淳新婚的洞房了。这时他面对十多年前亲手掷伤的妻子王氏,不由思绪万千:他信服阎罗大王预言的准确无误,也悔恨自己无故伤人的罪恶行为。但日后亲友问起妻子王氏额上的伤疤,该如何解释?难道我进士爷能下此毒手?最后,他经搜畅刮肚,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特制一条“额前围”,环戴在王氏的额上,既遮蔽了王氏额上的伤疤,使她显得更美丽,又可防风御寒。尔后,“额前围”遂在潮邑乡村流行,成为习俗。
浴布又称水布,是旧时潮汕劳动群众十分喜爱的服饰,与工夫茶、潮州戏并称为潮汕“传统三宝”,是潮汕人刻苦耐劳精神的象征。水布布质稀薄、柔软,吸水性能好,容易拧干,价格低廉,功用多多。旧时潮汕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二条水布。关于水布的由来,民间有一个出自韩愈的故事。

古代潮汕地区交通不便,木材载运都通过榕江韩江等河流,将木材缚成杉排漂流,运送杉排的撑排工经常下水推排,为了方便,他们和纤夫一样索性不穿衣服,裸露身体。这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感到难为情,认为是伤风败俗,便告上了潮州官府。
韩愈来到潮州后,觉得撑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不穿衣服又十分不雅,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撑杉工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但要于腰间扎一条布遮羞。
揭阳一带,新娘婚后三天内不轻易露面和做工,十分悠闲,故有俗语云:“三日新娘圣过皇帝”。这期间,新娘最乐意做的一件事便是为丈夫赶制“新郎衣”。
从前桑浦山下有一户人家正在办婚宴,这时来了一位花花公子和几个随从。众人请其上席,可花花公子酒后要调戏新娘。新郎上前一拉,因用力过猛,加上这花花公子患有癫疯病,跌落地上即昏死过去。众随从大闹宴席,并把新郎扭送公堂。花花公子家人又暗中贿赂县官,定于大后天午时三刻开斩。
凶讯传来,人们都为新郎的冤死议论纷纷。这恰好被朝庭派来体察民情,微服暗访的巡按听到。巡按了解情况后,便直上海阳县衙。路上,他见一穿新衣的青年人快步行走,便上前询问原委。青年人对巡按说他就是被判死刑的新郎,并说昨晚有—青年自愿到狱中代替他,他得以回家,但考虑代他死的人死得更冤,故特地赶在午时前回去,到法场替回那人。
巡按听后即换了官服直奔县衙。到县衙后,巡按召见县官并令人将法场两青年带来,叫县官上前认出哪一个是杀人犯。县官做贼心虚,只得叩头认罪。巡按即把他削职为民,没收其受贿赂钱银。这时,那个自愿代死的青年人上前跪谢,说她就是那个新娘,为报丈夫冤死之仇,故特赶制一套新郎衣,女扮男装引狱中骗过狱卒,替出丈夫,望大人为民伸冤。巡按即刻当堂宣布新郎无罪,并把没收县官受贿赂的钱银送给新郎新娘。
后来,这对夫妻百年偕老,子孙昌盛。之后,妇女们为了引扬这位新娘的美德,便仿效其做法,在新婚三天内为丈夫赶制新郎衣,以求吉利,相沿成俗。
潮汕有个风俗,男婚女嫁之日,男方出入的门顶都要贴上一条写着“麒麟到此”的红纸条。这风俗是怎样演习下来的呢?

传说,唐朝时候,罗成之子罗通出征北番,与窦依公主交战。战阵上公主一见钟情,但罗通因窦依公主杀死了他弟罗仁,恨之入骨,而窦依公主一片痴情,设法求程咬金撮合。程咬金为使两国和好,平息干戈,大力说合,可是,罗通却苦苦不从。后来唐王李世民出面主婚,罗通只好勉强答应。洞房之夜,却把她羞辱得自刎身亡。唐王大怒之下,下旨不准罗通再娶,随将窦依公主葬于麒麟山下。
及后,程咬金不忍坐视罗家绝后,便向唐太宗求情,将史大奈的傻女配给他,以便可为罗家生儿育女,继承香丁。唐太宗念着罗家大功,也答应了。迎娶那天,当花轿经过麒麟山下窦依公主的坟前时,窦依公主人虽已死,但她的阴魂对罗通仍一片痴情。在阎罗王的帮助下,让窦依公主的阴魂藏进史女身上,并使其恢复生前之容貌。
花轿抬进罗府时,罗家正在为娶一个痴女而后悔,不想迎出轿来的竟是象窦依公主模样的新娘。罗家的人见了,人人欢喜。程咬金见了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后来,人们为了求得媳妇变成一个象窦依公主一样美丽的新娘,便都写上“麒麟到此”的红纸条贴于门顶和轿前。
旧时揭阳流行“出嫁前夜睡草铺”的婚姻习俗,其由来有一则民间故事。
昔年,揭阳有一后母娘,心狠毒辣,对前人所遗下之女,十分苛刻,时常打骂。当前妻生女出嫁时,不仅没有大财礼,而且着令她出嫁这天夜里,靠墙边,睡在用稻草打一草铺上,头朝外,脚朝里,如死人状;而隔天早晨,只煮三碗菜给她吃,如祭奠临刑死囚的碗数;临出门时,又拿一粒煮熟去壳的鸡蛋放于灶台上,让其躬着腰,两手弯于背后,用嘴将鸡蛋衔进口中咬碎吞下,如死囚临刑前口衔木块不能喊叫之状。然而,此女后来发富起家,子孙昌盛。于是,不少人纷纷仿效这一出嫁模式,相沿成俗。
这一民间故事鞭挞、控诉了心狠辣毒的后母娘,反映传统社会再婚姻子女的卑贱地位,也寄予人们对子孙兴旺的美好期盼。如今,这一习俗已完全消失,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家神是一家之中的保护神,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一种特别之神。各家是不一样,各家的家神也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家家都有家神。潮汕民间也有家神崇拜,部分家庭家里竖立有家神牌。关于家神牌的由来,民间有个故事。

图片

丁兰从小就不孝顺母亲。他在山上放羊,母亲上山来给他送饭,每次都要挨他的打骂。有一次,他看见羊羔吃奶时,四脚跪地。心想,小羊还懂得母羊的哺育之恩,我这样对待母亲太不应该了,他决心痛改前非。这一天,他远远看见母亲又给自己送饭来了,便急急忙忙跑上前去接。母亲以为丁兰又要打她,一气之下便跳进路旁的深潭里去了。丁兰跑到潭边,立即跳下水去救,—他捞了很久,捞不到母亲,只捞到一根大木头,心想这该是母亲的化身,就把木头背回家祭祀,向母亲赎罪。后来丁兰又把木头刻成木牌,以便子孙长久祭祀。这便是家神牌的来历。
从前,枫溪龙窑点火时,烧火师傅总要先点上三炷香祭窑神。这“窑神”原是个小孩。
相传很久以前,皇帝想玩金鱼,便叫大臣四处找大乌缸,大臣带人到做陶瓷器出名的潮州来找。府太爷便把枫溪最出名的做窑师傅成伯叫来,要他在三个月内,做出个大乌缸,做成有重赏,做不成就拿他的头上朝廷。成伯说他只做过钵碗碟,没做过大乌缸。府太爷说:“我不管,我只记住三个月期限是九十天。”
成师傅忧心忡忡回到家里,一个人住在作坊里试做大乌缸。谁知每次烧出来的大乌缸都变成了大土饼。三个月的期限快到了,剩下的一丝希望就看最后一窑了。成师傅精疲力尽,点火后,就迷迷糊糊靠在柴草上打盹。他梦见火神爷来到跟前对他说:“老成,要烧出大乌缸,得抱个男孩投入窑尾的烟囱。”
成师傅醒来后,想起火神爷说的话。可是,要到哪里去找男孩呢?就算找到了,也不忍心活活把孩子丢进烟囱里去烧死呀!成师傅叫徒弟细心烧火,自己跑回家里去,想向老婆交代后事。他把事情的经过详详细细说了一遍,师娘听了哭得死来活去,哭声惊醒了床上的小儿子。师娘男男女女生了九个,只活了床上这第九子。九子今年九岁了,小小年纪,聪明伶俐,老夫妻把他当成心肝宝贝。父母的话小儿子听得一清二楚,但他不插话,继续装睡。成师傅吩咐完后事,看看儿子,就回窑去了。师娘由于伤心过度也睡去了,小儿子就偷偷翻身下床跑到父亲的龙窑来。他悄悄爬上烟囱顶,往烟囱里跳下去,师娘醒来找不到儿子,怕是丈夫的话被他听到了做出糊涂事来,便急急追到窑上,可是喊破嗓门跑断腿也找不到儿子。
龙窑熄火后,成师傅打开窑门一看,啊!这回烧出一个又圆又大的大乌缸来了。那乌缸色泽黑中带红,好看极啦。他又惊又喜,忽然想到失踪的儿子,大叫一声苦,就晕倒了。人还没救醒,府太爷领着大臣就到了。他们见了大乌缸,心头大喜,抬了就跑,上京领赏去了。
大乌缸被抬走后,成师傅找到了儿子的骨灰,夫妻思念儿子,日夜啼哭。一天夜里,儿子对父亲托梦说:“爹,娘,不要伤心,火神爷收我当了窑神,专管天下的龙窑。你告诉烧火的叔伯们,今后点火,只要点上三炷香,我就会来帮助他们的,保佑他们窑窑换得金和银。”
自此以后,枫溪龙窑点火时,烧火师傅总要先点上三炷香,以求窑神保佑。
在潮安赤凤,凡烧炭的人都要在窑前供三牲,其背后也有一个故事。
从前赤凤有一户烧炭人家,每当要装窑烧炭时,总有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准时跑来帮他装窑,点火,烧窑,开窑。干完这些事,就向窑主要酒要三牲。因为有老人指点,拆窑时收成的净炭又多又好。
日子一久,窑主见老人没有多少本领,不外动动手,动动口,却要酒要肉,觉得这样不合算。有一次,当老人帮他装好了窑时,他不单没有给吃给喝,还辞了老人。等到拆窑取炭时,窑主一看,窑里的木柴半生不熟,没有多少烧成炭,就是烧成的炭也是次炭。
窑主后悔经,可是到哪里去找那位老人呢!下一次装窑时,只好事先把酒、三牲摆好,连碗盘杯箸也给摆备齐,替老人想得怪周全的。拆窑时一看,全窑尽是闪亮闪亮的木炭。
自此之后,凡烧炭的人都要在窑前供三牲,意思是请那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前来指点。
旧时潮阳(今潮南区)上东埔村有不少人从事“木工”职业,经常要祭拜“三舍爷”。这里面有一个传奇故事。
明朝年间,蔡东兴避难到上东埔村地界。有一天,他到一片树林中拾木柴烧火。也许因为太累了,他就靠在一棵树下打起了盹。朦胧中,他仿佛来到了树林的深处,发现有一间小木屋,屋前一个壮硕的大汉正全神贯注地制作木器。只见他一会用斧头劈开原木,一会用刨光刀刨光表面,一会又用锯子将多余的木料锯去……没多久,一件精美的木器就呈现在蔡东兴面前。蔡东兴见状大喜,忙上前向那大汉请教,那大汗也不吝啬,便将木器的制作的方法以及工具的用法一一如实相告。蔡东兴听得如痴如醉,直到他的妻子出来寻找他,他才猝然惊醒,刹那间,小木屋、大汉都消失不见了,而蔡东兴依旧靠在树下,这才知道是南柯一梦。
回到临时住处,蔡东兴把发生的事情向家人说了一遍,大家都认为老爷显灵保佑,于是决定定居下来,并把这一天定为“斧头爷生”。因为大汉传授蔡东兴三种制作木器的主要工具,于是称之为“三舍爷”。从那以后,每年到了五月初七这一天,全村人携带祭品到老祠堂拜祭“三舍爷”。祭品包括三牲六果,三牲即三种家畜:鸡、鸭、鹅;六果即六种水果,具体何种水果不限,只要凑足六种即可。
虽说这个传奇故事不一定可信,但上东埔村的木匠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村里主要的经济支柱,养活着全村人。
揭阳地都南陇乡民有个祭拜牛狮爷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五传说是牛的生日。这一天,乡民总欲抬牛狮爷来游乡,中秋前一天则演纸影戏纪念牛狮爷。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个故事。
传说古时候,揭阳地美都东山脚下住着陈、程两姓人家。有一年,中秋前一天,陈姓一个十岁孩子的父亲叫他把牛赶到东边油柑山下吃草。时近中午,从山上跳下一只老虎,直扑孩子。大水牛护住小主人,与老虎斗了起来。老牛越战越勇,老虎被牛橇破肚皮,倒地死了。牛回头见小主人昏倒在地,便用自己的角子勾着小主人腰带回家来。
回到家中,主人和邻居见老牛用角勾着孩子,认为牛把孩子撞死,众人一气之下,用铁锤被牛打死。这时孩子醒了过来,边哭边说出油柑山下老牛斗老虎的事。父亲一听立即到油柑山下一看,果然一头老虎倒在地上,才知道这牛真的斗死了老虎,才知牛是把错杀。回家好,就把它埋在这油柑山下。又认为这是狮牛,就在这里筑起小神庙,供上老牛神位,备上三牲祭品祭拜,称它为“牛狮爷”。往后,乡民为自己上山放牛平安,每逢初一十五都来此祭拜,并在“三山国王”庙中塑了牛狮爷神像纪念。
生产生活丰富多彩,生产生活亦辛劳艰苦。人因生存而劳作,而应对一切酸甜苦辣生活,而坚持,而坚守;人因生产生活有故事而存活下去。民间生产生活习俗故事不仅解释生产生活习俗的由来,更是成为人们生活期望的源泉,成为人们坚持生活下去的精神动力。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