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工夫茶故事

时间:2023-12-08 15:44:45       点击:
更多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其中就包括了饮茶习俗。中国是一个著名的茶大国,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以中原移民为主体的潮汕人,在继承民族传统饮茶习俗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潮汕工夫茶文化。

潮汕人把茶称为“茶米”,足见工夫茶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潮汕有俗语说:“坐书斋,喝烧(热)茶”,反映了潮汕人对工夫茶的嗜迷程度。“过门是客”,潮汕人必“以茶待客”;潮汕人祭祖敬神极为普遍,茶是必备之品……“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能说潮汕话,就必定能讨到一杯茶喝”,海内外潮汕人有着浓厚的工夫茶情结。“高冲低洒”“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展现了工夫茶精细的文化特色,凝聚着“和、爱、精、洁、思”的文化精神,有力说明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汕工夫茶道“堪称中国茶道的代表”。在潮汕人创造的特色鲜明的潮汕工夫茶文化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工夫茶故事。

微信截图_20231208154525.jpg

工夫茶的故事首先是茶来源,即茶种的故事。潮汕民间有两个关于“宋茶”的传奇故事,即潮安凤凰山“宋茶”与南澳后花园“宋茶”故事,这两个“宋茶”都与宋帝昺有关。
相传宋末赵昺皇帝和群臣,被元兵追杀,逃到凤凰乌岽山,累得口渴腹饥,年幼的赵昺坐在草地撒娇使性,呼天唤地……这时空中飘来一朵瑞云,伴着一只凤凰鸟,口里叨来一束茶枝和一对并蒂茶果,掷于赵昺面前,长鸣而去。有近臣识得此是茶的枝、叶、果,便摘了嫩茶叶,奉献赵昺,含于口中细嚼,止渴生津,群臣共享,精神大爽。剩下的茶果,赵昺瓣开取出茶籽,扒开泥土将茶籽播在地里,并道:“就让此茶生长在乌岽山吧。不久,乌岽山一带山麓果然生长着片片茶树。至今,乌岽山上还生存着唯一的一棵茶龄几百年的古茶树,“宋种”茶的名称由此而来,又因为茶种是凤鸟叨来的,故又有“鸟嘴”茶之称。

微信截图_20231208154539.jpg

“宋种”茶历经凤凰茶农几百年来的精心培育和筛选,从“宋种”茶中培育出具有各种香型的单丛茶,有“通天黄”“夜来香”“芝兰香”“黄枝香”“肉桂香”等等。凤凰单丛茶叶经冲泡,茶色明亮金黄,回甘力强,带有袭人的花香,即使多次冲泡,仍然香气四溢,细尝慢品,甘醇爽口,余香无穷,是饮料中的珍品,饮誉全国,驰名五洲。

微信截图_20231208154552.jpg

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君臣逃亡到南澳,来到果老山下,看到这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满山开遍杜娟花,不禁满口称绝,并把此地方取名“后花园”。歇息之间,皇帝吩咐随从拿茶来饮,随从禀奏皇帝说:“这里没有茶”。皇帝指着旁边的一种植物说:“这就是茶叶,可以泡水饮用”。说也奇怪,这些野生树叶,虽没有象茶叶一样经过加工、发酵、制作,但用开水冲泡之后,清香四溢,风味独特,而且与一般茶叶有相反之处。开头几次冲泡,原色及味道较淡,但随着冲泡的次数增加,原色越来越浓,味道越来越好,经过几十次的冲泡,色彩原味不退,后人把这些神奇的植物称“宋茶”。
虽然经过几年百的风霜露宿,但这些野生植物从不失传。据当地80多岁老人介绍,“日本仔”强烈南澳的时候,“宋茶”曾经被挖尽。但“日本仔”投降之后,奇迹般的又出现。自古至今,有不少人闻名“宋茶”是皇帝所封,想方设法进行移植,但都没有成功,连后花园邻近的山村都难以生长。这更是给“宋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绿茶是我国主要茶类之一,位居全国六大初制茶之首。潮汕人饮绿茶并不十分流行,但民间却有一个关于绿茶由来传说。
传说古时候,揭邑蓝田都小北山下的赤秋溪村,有一个农民,姓林名想。一天,他带上刀、尖担到远离村庄的葛坪深山砍柴。晌午,他蹲在一块耸立的大石底下,生火煮饭,刚要吃饭时,突然,从空中飞来一只异鸟,停在石上,不时发出“嗟磋嗟”的叫声。林想心里很奇怪:“怎么这种鸟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过一会儿,那鸟大叫三声,尾巴一翘,好像放下一堆什么的,然后飞走了。林想怀着好奇心,攀上大石,发现那里留下一堆鸟粪,用树枝拨弄,见其中有一粒手指头大的树籽,他从地上掺来一把泥土,将树籽盖住,然后砍柴去了。
三年后的春天。林想又来到此地砍柴,发现那块石壁的缝隙中,长出一棵小树苗来。他即攀藤拉蔓,来到石上,采其树叶放在嘴上,顿觉味道甘香,生津解渴,因此,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小心翼翼地用铁锥尖提出这棵小树苗,便把它带回家,栽种在村后的山坡上。年复一年,经过他的精心护理,使这棵树枝叶茂盛。林想常摘取嫩叶泡水喝。有一次摘得过多,恐留久了会失去鲜味,便把它用慢火揉炒后贮起来。要喝时用沸水冲泡,味道更佳。于是,他将这树籽采下来,进行播植,给它取名为“鸟啄茶”。这就是传植至今的绿茶。
潮安凤凰山除了“宋茶”的传说,还有青胡苦茶的故事。
很久以前,乌岽顶的青胡山宵几间茅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妇,丈夫名叫阿勤,妻子叫阿秀。他俩长年累月开荒砌坎,种下好几百棵茶树,每年做出一百多斤好茶叶。可是茶价贱,米价贵,辛苦一年卖得的茶钱只够买下半年粮,日子实在难过,后来,还生下了十个男孩,添了人口生活更苦了。
有一年正是摘春茶的时候,米缸里又没米啦,阿勤只得跑到山外,向茶行财主借钱买米,阿秀把孩子放进茶筐里来到茶园摘茶,孩子就放在茶树下。茶摘了—半,想给孩子喂奶,跑到茶树下一看,茶筐空空的,孩子不见了。她急得团团转,左找右找,终于在山沟里发现一条大蟒蛇躺在那里睡觉,肚皮胀胀的,在它的身边有孩子的小红布鞋。阿秀明白了,孩子给蟒蛇吃到肚子里去了。
她挑着茶,凄凄惨惨哭着回了家。
一进门,茶行财主的伙计正在屋里等她。伙计说:“你家去年向财主借的钱,母加利一共折茶青五百斤,限十天交清,每天五十斤,今天我奉命来取茶青抵帐。”“我家男人才去财主家……”“我见过了,不要等他回来了,现在就得交茶青。”伙计掂了掂阿秀挑回来的茶青,估计还不到五十斤,就把她推出门外去,说:“去摘茶!”阿秀无可奈何又背起茶篓上茶园摘茶。一面摘,一面哭,茶叶被泪水浸透了。太阳落山了,阿秀看看茶筐,知道茶青没法凑到那个数,心里又悲又恨,便扯了一截长青藤吊死在茶树上。
隔天,阿勤得知阿秀和孩子都死了,便翻过财主家的后头墙,逃回青胡山。他赶到茶园,从茶树上抱下死去的阿秀,大哭了好一阵子,然后就地把阿秀掩埋了。他想孩子给蛇吃了,老婆给逼死了,自己活着还有什么用?于是他一头撞在茶树上,血顺着茶树流在茶园里。
阿勤夫妻一死,茶园便给财主霸占去了。阿勤家的茶叶,本来是清甘又喷香的,自从一家惨死后,财主做出来的茶叶变成苦涩味,那茶水也变成了朱红色。据说,那苦涩味是阿秀的眼泪泡出来的,那朱红色是阿勤的鲜血染出来,人们便把这茶叫做“青胡苦茶”。
有好茶种才有好茶叶,茶叶对于工夫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潮汕民间除了茶叶外,还有所谓的茶母,民间就流传着“广慧和尚的茶母”的故事。

微信截图_20231208154620.jpg

汕头埠早先有家旺记茶庄,以卖名茶出名。一天,老板从一位福建客商口中得知武夷山凌霄寺有位广慧和尚,制得一手好茶,那茶呀,呷上一口香三日,饮上一泡香三月。当下即派最能干的伙计进喜,带了五十两银子到凌霄寺买茶。
进喜到了武夷山下,向当地人探问,才知道那广慧和尚是个脾气古怪的住持,你要是向他买茶,他会赶你下山的。进喜心中有了底,就上凌霄寺。见到广慧和尚,进喜假称他是来福建做生意的,特地绕道上山拜访长老。广慧和尚听后很高兴,忙请他进寺歇息。
进喜住下之后,发觉广慧和尚很好客,每天都有三几位老朋友被留在寺中住宿,一起吟诗作画,下棋品茗,临别时,还让小和尚给每人送一小包茶叶。进喜是个乖巧的人,不单时常伴广慧和尚下棋喝茶,还不时托人买些宣纸赠他作画,广慧和尚心中甚喜。一晃过了两个多月,进喜发觉五十两银子只剩不足十两了,可茶叶还没到手,依在床上发闷。
不想这时广慧和尚却进来邀他寺前赏月,见他愁眉不展,问他愁的何事。至此,进喜只得实言相告。广慧和尚一听,连声叹息:“哎哟,你为何不早说!”说着就去取来一小包茶叶,说:“罪过!罪过!库房里只剩这么一点了,小施主带回去,如实向你老板说明吧。”
进喜回到汕头埠,老板虽说很有涵养,也不免阴云满面,对那小包茶叶连看也不看,接过来往墙角就是一丢。店中伙计知道老板生气了,谁也不敢去把它拾起来。
过了两天,刮来一阵强台风,海水涌进汕头埠,来势凶锰,老板叫伙计把库存的茶叶搬到楼上,自己带着妻儿回潮州城老家避水灾去了。大水退后,老板回到汕头,还未进店就闻到阵阵茶香,他知道这是特级佳茗才有的清新味,开门走进小客厅,更觉满室是沁人心脾的茶香。他心里好奇怪,发大水时所有的茶叶都搬上楼了,哪来的茶香呢?又见四周墙壁上,被水淹的地方,都呈深褐色,象精心油漆过一般。老板正在疑感不解,进喜突然嚷起来:“我晓得了,这茶香是广慧和尚那种茶叶特有的,—定是那小包茶叶被水泡了散出的香味。你们看,这墙壁上还结了一层茶渣哩!”老板听了却不相信,以为进喜还在为自己开脱。 
但是,从此旺记茶庄的生意格外兴隆起来,整个仙头埠都说旺记茶庄进了一批特级福建茶。老板想起进喜的话,又细心察看墙上的茶渣,心想也许那老和尚给的是什么稀世神茶,就决定让进喜再去一趟武夷山。他给了进喜一百两银子,说如若能购得千斤茶叶就是了不起的大事。熟门熟路,进喜很快见到了广慧和尚。他把回去后碰到的情形和这次的来意,一下子全说了。长老问:“你带了多少银子?”进喜说:“一百两。”
长者一听,仰面哈哈大笑:“你们财主真不愧是商人!小施主,你两次来我这里,一共只带一百五十两银子,要买我前次那半两茶叶都不够呀!我是见你真诚,当时才赠你的。你岂知,我那是茶母啊!”“茶母?”“就好比酵母一般。你们店里就是堆进了一个茶山,只要把茶母藏进去,过了一夜,普普逋通的茶叶,也会变成佳茗的。”
“长老,你就发发慈心,再给我一小包吧。要不是那一包茶母被水冲跑,小人也不敢再来求助。”“你们那间小客厅四壁不是沾满茶渣了么?它已变成一个万金难买的大冲罐。以后只消把茶叶堆在厅里,紧闭门窗,过了一夜,再次的茶叶也会变成佳品的。”
进喜回到汕头埠,将这话告诉老板,老板照着去做,果然见效,从此发了大财。
茶具无疑是工夫茶重要的器具,特别是那精小的冲罐,江苏宜兴产的孟臣冲罐最著名。潮州枫溪是著名的“瓷都”,潮州产的朱泥手拉壶也名扬天下。潮汕工夫茶的第二种故事是关于茶具的故事。关于潮州产朱泥手拉壶的由来,民间流传一则故事。

微信截图_20231208154630.jpg

清代中期以前,潮人所用茶壶,大多来自江苏宜兴,故又称苏罐,尤以惠孟臣所制小圆壶最受潮人青睐。惠孟臣乃明代制紫砂壶名家,平常品茶客哪有资历拥有?为了满足“心理需要”,仿制孟臣罐的风气开始在潮州盛行。潮人心灵手巧,仿造几可乱真。大家也心知肚明,知道自己所用者其实是“山寨版”苏罐,但他们所痴迷的是“孟臣”或“惠孟臣”题款,才不管你山寨不山寨呢,也有打出本地品牌者,再精美也少人问津。
因一位商人的一次“偶然”,潮州匠人手捏的茶壶终于不再躲躲闪闪,此人名叫张登镜,是位商人。张登镜曾游历江苏宜兴,购得一把正品孟臣壶,从此几十年如一日随身相伴,非用此壶冲泡的茶不喝。一日,张先生不小心把宝物孟臣壶摔破,其心中之痛可想而知,但他又极爱面子,怕此事传扬出去让人笑话。只得求当地制壶师傅暗地里为他仿制一把,且声言不可对外人说出秘密。这位制壶高手果然为他制了一把所谓“孟臣”壶。他继续以此壶泡茶,继续以此壶炫耀于人。
张登镜出生于陶乡潮州仙圃村,少年时就曾捏过茶壶,苏罐也能捏得像模像样。整日把玩着别人仿制的“孟臣”壶,玩着玩着便技痒了,想试下自己的手艺。于是,他马上动手捣鼓。嘿,“山寨版孟臣壶”终于在他手头诞生!两壶一相比较,竟连自己也分不出真假,心中好得意。过了不久,他将这把山寨壶送给一位外地商人,此人以为是得了正宗孟臣,很高兴。张老先生也乐得哈哈大笑,说出真相。那位商人听后反更高兴,说,你老先生能捏出如此精妙的假孟臣,也是不简单,我一定好好珍藏!此事一传开,商界朋友便争相向他索要。潮商做生意向来注重礼尚往来,张登镜闲时便亲手抟泥为壶,以赠商友。晚年,又把壶艺传给次子祯照和三子祯美。
商场有变,张氏的其它事业相继停歇,无心插柳柳成荫,闲玩之物倒成了正业。1930年,张氏“裕德堂”正式开业,潮州制壶史开创了新的一页。继裕德堂之后,老安顺章氏、源兴炳记吴氏等也先后打出各自的店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出自潮州的“孟臣”壶,已渐渐形成一套有别于宜兴紫砂壶的工艺程序,其最大特色就是全部是手工捏制,材料也出自潮州的红泥,故称为“潮州朱泥手拉壶”。
潮州朱泥手拉壶就这样从仿制开始,一步步走过来,到今天,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特色:朱红锃亮,玲珑小巧,煞是可爱。潮州壶已摆开了与宜兴壶一争市场的架势。
潮汕人在长期的饮茶生活中,形成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饮茶礼俗,比如“茶三酒四踢砣二”“高冲低洒”等等。因此,潮汕工夫茶故事第三个方面的表现,就是工夫茶俗故事。

微信截图_20231208154641.jpg

潮汕人饮茶时,为答谢主人,客人通常要先屈起手指,然后以食指中指出的第一节的关节背面叩击桌面,这是潮俗的一种必须的礼节、礼貌,以示对客人的敬重。据说这种礼节出自乾隆下江南时的故事。
传说乾隆当年和某大臣微服来到南方市集的某茶馆坐下。茶保上茶之后,乾隆因为一路上有人侍候,并不累不渴,依然谈笑风生。可是其臣下却是一路疲乏相随,口渴难奈,急于喝茶消暑消渴。话说在此之前的每次坐定喝茶时,都是乾隆皇帝先端杯喝茶,并不曾出现问题。可这一次天子并不觉得口渴也就不急于喝茶,臣下等了老半天这皇帝老子的手还是不碰杯子。但该臣子又不愿为此事“提醒”皇帝,更不能在真龙天子面前擅自捧杯喝茶,否则认真起来可按律定罪曰“君前失礼”,是要杀头的,更因为此刻是微服出巡,当着旁人的面不可明说。急智之下他想出了这个通融的办法,以屈起的手指在茶杯旁不间断地敲击表示臣下献茶,其缩屈手指头的动作,即是代表跪着的意思。
该动作原本是古代表达维护君王权威的意思,潮汕民间引用它于喝工夫茶的场合,是取它敬重宾客的引伸义。
在潮汕老茶客的认识中,茶壶里面的茶渍越厚,茶壶的价值就越高,因为冲出来的茶味更浓,更香,因此一般无须冲洗茶壶,但偏偏有人“假力洗茶渣”。
从前,有一户人家,家中一把茶壶的茶渍积了厚厚一层,就是白开水到进去也能冲出清香的茶来,这家人视之为传家宝。后来,这户人家娶了媳妇,媳妇过门第三天便开始料理家务。家翁有事外出,媳妇一看家翁喝茶的茶具竟是这么脏,就把整套茶具搬出来清洗,里里外外都擦得干干净净。家翁回来一看,哭笑不得地说:“你真是假力洗茶渣!”
这样,“假力洗茶渣”成了一句潮汕俗语,说的是有时“力落不如惰”,引申为有时好心却做坏事。
饮茶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一种礼仪交际,但有时也闹出笑话了。笑话是潮汕工夫茶第四种故事。
“喝吧,喝吧,快滚”
有一个潮汕姑娘同一个北方青年初恋,姑娘泡工夫茶请他,指着门边沸腾的开水锅催他快喝茶,边说:“喝吧,喝了就滚了,喝了就滚了!”北方青年以为姑娘不中意,要他喝后滚走,就说:“滚就滚!”连茶也不喝就滚出门去。
“水滚目汁流” 
从前,有一北方青年成为潮汕一户人家的女婿。女婿第一次到岳父家作客,其妻告知他,喝功夫茶要一杯一杯地喝,不能把茶盘上的三杯茶全喝了。这北方女婿认真听后,点头应允。
到了岳父家时,岳父便泡功夫茶请他。此北方女婿记住其妻的话,以为每遍茶都要一杯一杯地喝,于是岳父每冲一遍茶,他便喝一杯。岳父误以为他口渴,便不停地冲茶,一泡换过一泡冲,喝得此女婿饥饿难忍,头冒虚汗,暗暗叫苦。以至后来看到锅里的水又开了时,急得流出了眼泪来,唉声叹气道:“哎呀,水又滚了!”
这个故事后来被当地人当作笑话传开去,于是便产生了“水滚目汁流”这句俗语来。如今人们常用这句俗语来指对一些人没能力承受的事,不要强自为之,否则将承受不了,最终弄出笑话来。
以上两个潮汕工夫茶笑话,并不是用于嘲笑外地人,确切地说,是北方文化与潮汕文化差异之使然。
“食泡茶损失30元” 
上世纪50年代初,大批北方干部南下到潮汕各部门任领导,起初因不了解潮汕人喝工夫茶习俗,故常闹出笑话来。
某单位有一个职工生活相当困难,这日填好福利申请表,要求补助30元。福利小组已同意了,但呈报给这位领导审批时,他硬是不同意,也不说明什么理由。过了一段时间,在全体会议上,他没指名地批评了那位申请福利补助的同志,说他睡觉时,听到隔壁那同志还在请客大吃大喝,“食呀”,“食呀”喊个不停,杯盘碰击声响彻深夜,隔天竟还敢来申请补助,这是什么思想?应好好检查!那同志感到受屈,站起来争辩说,他那夜是与几个朋友在喝工夫茶,喝的是五分钱的四级混合茶。于是,“食泡茶损失30元”的趣话就流传开了。
“煮茶”
从前,工夫茶在潮汕民间还未普及。有一回,一个男人在路上遇到一个朋友,便邀其到家中喝工夫茶。他顺路买了一包好茶叶回家,叫妻子去“煮茶”来食。妻子是从外地嫁来的,不懂得潮汕人怎样食茶,而误将把茶叶像烹制针菜一样煮熟了端盘拿出来。那男人一见大怒,动手就打了他老婆二下。他老婆感到委屈,便跟他吵闹起来。吵闹声惊动了邻里,一个老太婆过来解劝,问明原委后,便顺手抓了一把煮熟的茶叶放入口里,咀嚼了几下后说:“你倒是该打,这种茶叶不放点盐和油,怎么能吃得下呢?”那男人听了,才知道天下还有第二个不懂喝茶的人,不禁转气为笑,一场风波也就此平息了。
“隔壁戽菜羹” 
从前,潮汕农村聚友冲饮工夫茶之风尚未普及。某村有甲乙两个农户,家住一墙之隔,因有仇隙,互不往来,但又互不服气。有一夜,甲家请亲友饮工夫茶,“请哇,食哇,勿客气呀!”的叫嚷声和杯盘的碰击声,不时传到隔墙,夜半方休。乙家男子疑惑不解地对妻子说:“隔壁这家人并不比俺富,为什么有那么多酒菜请人?”他老婆说:“可能只是‘戽食’(乱搞吃)菜羹而已。”当夜两人商定,明晚也请朋友来“戽食”菜羹,再加上蕃薯,一定要超过隔壁。次日晚上,乙家请来的客人一下就把蕃薯菜羹吃得精光走了,而隔壁的杯盘碰撞声仍不绝于耳,至深夜才停。乙妻天亮对村里人说:“隔壁戽菜羹真有办法!”
后来,潮汕各地便有一句“隔壁戽菜羹”的俗语流传,用以嘲笑那些不了解对方情况而盲目跟着做却出了丑的人。

微信截图_20231208154653.jpg

“好茶——哙烧”
从前有一开茶店者,为了招引顾客,特地在柜台上摆一套工夫茶具,经常泡茶,旨在让顾客先品尝后再购买茶叶。有一年冬天,寒气逼人,有一路人,文士模样,衣衫单薄,全身冻得发抖。他踱到柜台面前,端起一杯茶一饮而尽。卖茶者冲茶又再冲茶。路人一连喝了数杯。卖茶者喜形于色,以为是阔气的顾客,便问:“先生,此茶如何?”答曰:“好!好茶。”又问:“先生,好在哪里?”又答:“哙烧!”
潮汕工夫茶的第五种故事是茶与人事。潮汕民间流传一个“救命茶”的故事。
昔时有个叫阿福的小孩,就读于某私塾。他的继母为了除去不是亲生的儿子,便想出一条妙计,每日三餐,都用大量猪油炒香饭给阿福吃。因长期食肥腻东西,不久阿福便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且面色日见黄瘦。
阿福的异常变化被塾师发现了,当问知情况后,塾师便心中明白,但不露声色。塾师有个铁定的生活习惯——饭后必冲工夫茶。他于是吩咐阿福,在每天上、下午的上课前,先到老师房中喝几杯浓浓的工夫茶,并告诉他此事一定要保密,不能让继母知道。工夫茶消腻除积的功效在阿福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奇迹出现了,阿福不仅渐渐恢复了健康,而且精神越来越好,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这样,工夫茶便成了阿福的“救命茶”。
潮汕人嗜好饮茶,甚至有人因此而导致家道中落,沦为乞丐。“好茶败家”就是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个乞丐到一门大户人家乞讨时,不要钱,也不要米,只恳求给一杯好茶。主人是个品茶高手,就叫人送一杯好茶到门口。乞丐喝后说:“这不过是很平常的茶罢了。”主人听了大惊,立刻吩咐妻子冲了一杯最好的茶,命人送了出去。
乞丐饮后评论说:“这是相当好的,不过仍只能算第二等”,并问这茶是不是某姓的娘子泡的。主人听了更惊,就亲自到门前见他,盘问之下,才知道这乞丐原是富豪,因爱好品上等岩茶而致家道中落,现在沦为乞丐,身上仍带着一个古老的茶壶。他离散的老婆,正好是现在这家主人续娶的妻子。主人震惊之余,只好呆望着这个乞丐飘然远去……。
“好茶败家”讲述的是有人因喝好茶而破家,“成败皆嗜茶”讲述的是一则因喝好茶破家而又因祸得福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嗜工夫茶成癖,不务正业,最后导致家道中落,沦为乞丐,但即便以行乞为生,仍戒不了茶瘾。有一天,他路过一茶铺,见老板正在冲工夫茶,便上前乞一杯喝。老板用疑惑的眼光打量着他,暗想,你这乞丐也喜欢喝茶吗?但过门是客,于是就递给他一杯茶。等他饮后,老板故意问道:“此茶属何品种?味道如何?”他随口说出茶种和产地,而且凭口感指出此茶在制作上的缺失处,最后说:“这样的好茶,用井水冲泡,实是美中不足!”一席话,便让老板刮目相看,并立即请他进店细叙,最后诚心诚意地邀他合股拓展茶行。他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说:“我如有钱合股,今天就不用乞讨了。”老板说:“不怕,我的股分给你一半,你就凭一技之长来入股吧。”合股后的茶行,由于他尽心尽力,生意果然兴旺,财源广进。但老板逐月发给他的红利,始终只够他一人吃穿。他虽心存疑惑,却也不想多问,因为他自知原本就是一无所有的。
三年后,他回家探亲,未入家门,便惊得目瞪口呆,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而且扩大了好几倍。询问家人,方知是老板将其股分所得红利,逐年拨至他老家,家里便是用这些钱来重修旧房屋的。这下,他终于明白了老板的用心良苦。
“外甥借钱”讲述的是一则饮茶人对茶偏好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家里贫穷,便跑到舅父家借钱。舅父冲工夫茶请他,见他喝了两杯,便问:“怎么样?”他如实地答道:“急于赶路,现在喉干口渴,正好。”舅父闻言,立即把茶具收起来。他见不再冲了,也就将要来借钱之意对舅父说。谁知舅父立即变脸说:“无钱!”以后尽管他怎么说,舅父都紧绷着脸,一言不发,他讨个没趣,只好告辞。他不明白平时也算疼爱他的舅父为何一反常态,一路上怏怏不乐,来到渡头,见有人在喝茶叫好,想起舅父的茶癖,触动心窍,掉转头,赶到舅父家。一进门,就急急地问:“阿舅,刚才你的茶粕倒掉了没有?”“什么事?”舅父还是没好气。“你那茶真是太好了,我只喝了两杯,到渡头喉咙还又甘又香,想回来再喝两杯。”舅父笑了说:“你这小子,刚才如果这样说,早带着钱。回到了家!”最终,他如愿地向舅父借到了钱,高兴而归。
潮汕民间流传的“寒夜客来茶当酒”故事,表明了潮汕人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真诚,也说明了潮汕人自古以来对工夫茶的讲究。
相传很久以前,住在潮州某乡下的一位穷秀才,有一年严寒夜里来了一位在京城做官的同窗好友。四壁潇然的穷秀才虽然没有酒菜可宴请这位远方来的好友,但为了能冲出最好的工夫茶,让好友好好品尝,穷秀才不惜冒着冬夜里冷凛的寒风,光着脚徒步几里路,来到韩江边打着冬天里清澈的韩江水,回家冲工夫茶款待这位好友。他们品茶当歌,京城的好友被穷秀才的真诚感动了!天亮时急着赶路的好友给他留下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绝句。

微信截图_20231208154705.jpg

潮汕工夫茶有故事,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故事的潮汕工夫茶,更淳,更香,更有味,更有情,也更有文化!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