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台风史话

时间:2023-07-27 14:21:35       点击:
更多

台风(Typhoon),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的热带气旋为台风或飓风。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地区的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的美国一带,则普遍称之为飓风。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这一名称,作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至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

闽潮台等地区,台风称为“风台”。繁体字写做:風颱。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潮州戏文刻本《荔镜记》所附之《颜臣》已有“风台”的写法:“风台过了,今即会南!”《潮州府志》《台湾县志》等史籍记为:风筛。

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

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台”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所以称为台风。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过去我国按照其强度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采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划分标准。

图片

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热带低压,最大风速6~7级;热带风暴,最大风速8~9级;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10~11级;台风,最大风速12~13级;强台风,最大风速14~15级;超强台风,最大风速≥16级。

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 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环循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

台风灾害:①大风。②暴雨。③风暴潮。

图片

台风好处:一是台风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二是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三是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四是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

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

一、潮汕历史上的台风

●宋朝至道二年(996年):“八月,潮州大飓风,毁坏州廊营砦。”

●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九月,飓风袭潮州,海水内溢,漂没民间庐舍,被溺死的人很多。”

●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九月,飓风暴雨,造成潮州城墙崩圮,庐舍倒塌,北堤崩溃,禾稻受淹。”

●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六月,飓风海溢,沿海居民被溺毙多人。”

●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飓风海溢,人民溺毙无数。官渡蓝桥水现黑色,树木被淹即枯死。”

●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七月,大飓风袭击潮州沿海,拔木毁村舍,海潮内浸,漂没村屋,田园受海水浸盖,无法耕种,人民受灾,死以千计。”

●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大飓风,海溢,沿海居民漂没无遗。”

●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秋,连续整月刮台风,潮州大饥荒。”

●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曾为倭寇向导的海贼杨老,攻破甲子城,掳走男女尽系舟中,第二天早晨,忽遇台风,船被打翻,杨老和所掳男女,均被溺毙。”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大飓风夹海啸,风中多磷火,潮州6县受淹溺12500人,损坏民间房屋3万间。”

●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九月,飓风大发,二十日才停息,韩江水涨,城内行船。”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八月十一日,飓风异常,雨味变苦,且有砖石杂雨从空而堕。”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二十二日晚,台风袭击,揭阳地美都堤围决口,田园房屋被淹没。”

●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六月,飓风大水,海阳县的南桂、鲲江堤溃决。”

●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夏季,台风多次袭击潮汕。五月二十一日、六月十一日、六月二十一日几次台风袭击,六月二十三日水汛滥入揭阳城,涨深4、5尺,船可到县堂前阶畔,城崐中房屋倒塌很多,霖田、河婆等处,水从地下涌出,淹没民间铺舍无数,至二十四日夜间水才退。”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十五日,大飓风拔木、毁屋、沉舟无数。”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汕头遭受大飓风袭击,伤毙数千人。”“九月十日,大飓风,人民伤毙甚多。”

●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秋,飓风拔木,毁坏民房庐舍。”

●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六月七月飓风海溢,汕头平地水深两、三尺,船户伤损甚多。”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二十七日夜一时,飓风大作,二十八日晨暴风雨,汕头平地水深二、三尺。潮阳海门渔船漂没,西北竹、直两都农田被淹。”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二十日大飓风,海潮乘风涌起,汕头老市道署前塌屋数间。太古、怡和、招商局码头遭受飓风破坏。新溪以外有数千家低洼处庐舍十去七八,充公、新乡四、五十户,仅存三、四家,有一纪姓小乡,人民走避不及,被淹死数十人。”

●民国11年(1922年):“八·二”台风

1922年8月2日,太平洋台风在中国广东汕头地区登陆。晚上9时,台风登陆,震山撼岳,拔木摧屋。3日凌晨3时,风力增至12级,潮随浪来,海水陡涨3.6米,沿海150公里堤防悉数溃决,狂浪如瀑布入城,一时飞瓦倒墙之声不绝于耳。汕头城平均水深3米,沿海村镇一片汪洋。“财生”号轮船吹到妈屿外的乳蓬山上,“山东”号搁于狗母涵山腰,潮汕小火轮2艘覆于潮阳县后溪、蝴蝶交山腰。汕头地区6县1市遭到毁灭性洗劫。

图片

汕头市5/6居民受灾,一半房屋塌毁,死难2000余人。澄海死者26996人,饶平近3000人,潮阳1000多人,揭阳600多人,汕头2000多人,统共34500多人。

外砂村无一生还,灾后庐舍为墟,尸骸遍野,水面漂着腐尸,树木挂着衣履,山顶覆着破船,积秽逾月犹末清除。海水淹过的耕地不长庄稼,井水咸而难以饮用,两年后方才淡化。

《骨董琐记》则记有汕头:“漂没房屋无算,居民死者万余人,陆续捞出尸骸2800具;旧潮属各县共死约七八万人。”

这是中国20世纪死亡最多的一次台风灾害。

●民国33年(1944年):“7月20日午,潮汕大飓风,田禾损失无数。”

●解放以来(总数17个),其中较有影响的台风是

1968年:6814号台风

1969年7月28日:“七·二八”台风(“维奥娜”)

强台风在汕头登陆,风力12级以上。海潮急剧上涨,汕头全市受浸,地势较低地区水深达4米。公路交通瘫痪,通讯联络全部中断,死亡1500人,崩塌民房14.1万间、仓库工厂3502间。崩决堤围31.65万米,沉船3012艘。这是1949年以来危害最大的风灾,史称“七·二八”风灾。

图片

据《汕头大事记》载:1969年7月28日上午10时半,第三号强台风在汕头沿海登陆。汕头、澄海、潮阳、南澳等县,平均风力在12级以上。这次台风正值大潮期,风、潮、雨交加,汕头市区海潮急剧上涨,全市受浸,水深2.3米,郊区及各县地势较低的地方水深4米左右。据统计,汕头全区死亡894人,受浸水稻42万亩,其他作物45万亩,崩塌民房141025间,仓库、工厂3502间,崩决堤围316540米。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梁国昭研究员认为,“七·二八”是一次在特大台风和天文大潮影响下发生的巨大风暴海啸,波高达10多米,是国内至今发生过的伤亡最大的风暴海啸。

1991年:迎来了一场空前的台风“艾美”,损失惨重。

2001年9月20日:超强台风“百合”历经波折在南海东北部重新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登陆汕头,风力11级,风速30m/s,潮汕各地风力7-8级阵风9-10级,南部地区风力10-11级阵风12级。

2003年:台风“杜鹃”横扫粤东地区,汕头,潮州,揭阳陆地出现10级大风,阵风在12级以上,造成多人伤亡和严重损。

2006年5月18日:台风“珍珠”正面袭击汕头澄海登陆,风速38m/s,风力13级,气压965hpa。潮汕各地出现8-10级狂风阵风12级,南部地区风力10-12级阵风13-14级。台风为21世纪以来袭击潮汕地区最猛烈的台风,并造成多人伤亡,经济损失严重。

2016年:台风“莫兰蒂”,潮汕各地出现特大暴雨到超级暴雨,惠来出现518.2mm的特大暴雨,饶平出现1小时超过100mm的惊人雨量,潮汕多地出现洪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017年9月15日:台风“莫兰蒂”(超强台风级)预计15日凌晨到中午在闽粤沿海地区登陆。

2018年8月30日:台风“山竹”侵害潮汕,潮阳出现严重水灾。

潮汕历史上两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台风:1922年“八·二”台风、1969年“七·二八”台风。

二、历史教训、历史启示

㈠尊重自然规律

1969年“七·二八”台风。除了气象台的人,有人保持住了清醒的头脑吗?有一个。他就是周恩来。就在中央气象台发出台风消息的那天晚些时候,深感情况不对的总理亲自把电话挂到了汕头地区政府委员会的办公室。日理万机的总理也许并没有考虑他不到一分钟的讲话激起的是怎样一场轩然大波,但汕头地区就此进入了紧急状态。从市到县,从县到公社,从公社到大队,人们毫不讳言自己的万丈雄心:让台风在我们的众志成城面前屈服吧!

但是有一个地方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它就是最危险的围海垦区牛田洋。当7月26日下午潮阳县委的电话把这个迟到的通知传达到生产基地的值班室时,成千上万的军人和学生仍在忙于晚稻的插秧。是的,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缩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爱国情结。幼儿园撤了,机关撤了,家属撤了,而他们留下了。虽然这是命令,但他们深信在万众一心的团结下,在毛主席伟大精神的激励下,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克服,没有任何障碍是不可逾越的。台风再强,阻挡不了他们的生产和建设,阻挡不了他们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决心。

也许,他们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台风的力量。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中的多数人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对年复一年的台风已司空见惯。可在当时,他们真的没有感到害怕,他们真的相信,他们可以用大无畏的精神顶住狂潮的冲击,让牛田洋的财产得以保全。有人被飓风卷起重重地摔下,有人被倒塌的房子压在其中,有人被飞来的异物砸得头破血流,但他们依然在根本无法站直身子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爬向岌岌可危的堤岸。狂涛就在他们眼前肆虐,决口处的海潮滚滚而来,他们手拉着手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希望用人墙和沙包挡住排山倒海的潮水!一处崩岸化解了,又一处决口堵上了,但越发猛烈的台风风暴潮接着就冲毁了更多的堤岸。此时的堤内堤外已经是一片汪洋,维奥娜是真的要让这里鸡犬不留。

对于牛田洋来说,噩梦般的回忆反而升华了他们融洽无间的情怀,他们亲切地称自己为“牛友”。事到如今,年近花甲的他们都很清楚,确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断送了他们500多位战友的生命;但他们依然永远把三十多年前刻骨铭心的一天当作自己心中永远的丰碑,这座丰碑也同样为国家,为汕头市政府所承认。从当年的“北有珍宝岛,南有牛田洋”到后来汕头海边巍峨的纪念碑,历史没有忘记他们和自然灾害不屈的抗争,每年的7月28日都有许多人,不论是不是当年的亲历者,来默默地在烈士的英灵前献上鲜花。牛田洋风景依旧,斯人已逝。

图片

缅诗一首:风雨牛田洋

 

牛田洋在哪?三江入海西。泪眼迷蒙处,往事渐依稀。
狂涛叠巨浪,倒海排山摧。大浪吞长坝,势若累卵危。
数千羸弱躯,筑就血肉堤。呼声震苍宇,与天比高低。
尺土岂能让,寸步不退移。报国何所惧,死亦何所辞!
洪魔张巨口,黑水浮白尸。日月须臾暗,杜宇绕树啼。
七月飞霜雪,天地为之悲。五百先魂烈,换来后人碑。
物是人已非,逝者不可追。青山鸟语寂,墓冢芳草萋。
人在堤便在?后人多存疑。肃穆凭吊处,惟闻声唏嘘。
于今良田改,蟹虾跃清池。喜看金汤固,人有胜天时。

 

人定胜天违背规律教训惨重。在这场灾难中,牛田洋成了受灾的重中之重,为堵住海堤62处决口,官兵与学生手拉手组成人堤,高喊着“人在堤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与台风进行较量。但由于风大浪高,大堤决口无法堵住,当海水冲进牛田洋,553名官兵与学生护堤捐躯。

553条年轻生命就这样逝去了,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颂扬,但这个悲壮事件也给后人留下了不能过于强调“人定胜天”、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深刻教训。

在历史的经验教训面前,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当前树立落实,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㈡必须建立长效、有效的救济机制

1922年“八·二”台风灾后救援。

台风过后,潮梅善后处和汕头市政厅(1930年才成立市政府),会同汕头市总商会成立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处理救灾善后工作,受灾的各县也相应成立赈灾公所。台风造成通讯中断,灾情至几天后从各种渠道传遍各地才广为人知。

海内外各潮汕同乡会和慈善团体纷纷捐款、捐物或派员救助灾民,在赈灾中发挥重要作用。香港华东医院、旅港潮州八邑商会、香港商会和旅居越南的侨胞相继捐献60万银元,推选总代表王少瑜抵汕赈灾。并在汕头市镇平路旅港潮州八邑商会附设的义务小学内立赈灾纪念碑记其事。泰国潮籍华侨闻讯即成立暹罗潮州台风海潮赈灾会,四出募捐,先后共捐得泰币25余万铢,在当年9月28日,暹罗潮州台风海潮赈灾会推举许少峰等6人为代表,携带善款抵达汕头,落实赈济米食、施赠衣被、筹助耕牛、修堤浚河、捐助贫民工艺院及善堂等事项。由潮侨参与领导的新加坡商会在接到报灾电报后同样迅速成立“筹赈潮灾办事处”商讨赈灾事宜,并决定先拨汇汕银1万元助赈。

此外,华侨个人也为此次风灾的筹赈活动纷纷解囊,自动向廖正兴(祖籍潮安)、李伟男(祖籍澄海)等主持的四海通银行汇寄赈灾款,为数总共不下20万元。南洋潮汕侨胞为赈灾捐大米7000余包,新加坡币10万余元,泰币25万余铢,越币3万余盾。

救灾活动虽然展开,但陷于内战问题当中的北洋政府对这场风灾反应不大,总统黎元洪仅象征性拨款5万元赈灾,并于当年10月间派专使赖国禧到潮汕灾区视察慰问灾民。

风灾也惊动了国际社会,香港政府捐助大米等物资运往当地,美国、英国与日本等国政府和社会也透过捐助来救济,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和美国红十字会亦派出了医疗队伍赶赴汕头。墨西哥总统阿尔瓦罗·奥布雷贡向北洋政府发表慰问电报,泰国国王拉玛六世也御赐5千泰铢作赈灾之用。

图片

从研究成果可知,这堪称是一次具有近代化特点的救灾,在很大程度上己经突破了传统的救灾模式,其所展现出来的比较严密的救灾组织机构以及国内外新兴力量的大规模介入,标志着汕头近代救灾体制机制的初步建立。

汕头于1921年成立市政厅,各项市政建设刚开始着手进行,就遇到了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除了政府组织救灾,各慈善组织也各显神通投身救灾中。为了让灾情更直观地让海外同胞知悉,存心善堂委托汕头艳芳相馆就拍下了一套反映灾后惨状和善堂赈灾场景的照片,成为当年这段惨痛历史的真实见证。

图片

这套照片共99张,除了两张是善堂主要创办人赵进华的肖像和墓地外,其余均为汕头灾后惨状、赈灾场景和善堂超度法会的照片。

图片

在灾后惨状照片中,既有普通马路、民宅受灾图,又有美国领事馆、海关、法院等机关单位,还有学校、码头、戏台、会馆等公共设施,以及停泊在汕头湾大货轮的灾后图,一片狼籍,惨不忍睹。赈灾照片主要是善堂组织赈灾物质通过水路向各地灾区运输情况、受灾地发放物质情况,以及打捞水面浮尸场景等。

众多潮商、侨胞的慷慨解囊,让灾后重建得以顺利进行,潮汕地区各处纷纷建起各式“风灾楼”,作为纪念或供家乡人民逃灾避难急用。

澄海“八·二”风灾碑

图片

汕头韩堤路的“八角亭”

图片

“八角亭”原称“暹罗华侨赈灾纪念亭”,曾经是汕头市的地标建筑物之一。1931年,为表彰旅泰华侨为家乡所做出的善举,在韩堤路和月眉路的交汇处东北侧临江边筑了一座亭,亭以钢筋水泥构成,六角垂檐攒尖顶,亭中立碑镌刻捐款者芳名和赈灾团代表许少峰撰写的碑文。

这亭既有“六角”,为何称之“八角亭”呢?民间有两个版本的解释:其一,该亭坐落江边成为航标,水上的人在江里难以数清该亭有多少角,但按照以往经验,亭阁一般是八角,于是就“形而上”称之“八角亭”,以讹传讹一直传下来;其二,亭周围曾经是八角(茴香)、桂皮、川椒等香料的集散市场。

老一辈的汕头市民无不知道“八角亭”的由来,相传教育下一代:“八角亭就是功德亭,是教育人们懂得感恩的所在。”

南澳三善人

1922年8月2日,强台风袭击潮汕,海潮猛涨,沿海数以万计渔民葬身汪洋,民间掀起收尸善举。

图片

南澳隆澳义德善社社员余阿泉、余排长、陈大弟三位敲罟渔人,除致力参加收埋当地数百死尸外,还约了一些渔人,自带伙食费,驾船去澄海坝头、北港一带收尸。他们不怕脏臭,遇尸必收,即使因天气炎热,有的尸体发烂生虫。苦战10余天,收埋了水尸二、三百具。在东里乌鬃埔浅滩,他们见有一副露出头的白骨,便把它挖掘出来,准备另行妥善掩埋,发现这是一具富人女尸骨,有一支金玉如意头钗、香黄金耳环一对、金手环一对、豆畔戒指4只,其重4公两多。尽管没有他人在场,他们在金器面前,仍毫不动心。当收埋白骨之后,就把所获金器,全部拿到附近寮尾崇心善社上缴。

善堂人见这三位南澳渔人,皆是衣衫破旧的穷汉,却拾金不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便特制了—块宽2.2米、高2.54米的大木匾,上面写着:“真善人”三个大字,下署小字“善无假善。兹有南澳县隆东、西乡余阿泉、余排长、陈大弟诸君,到我澄邑收骷髅,发现黄金数两,心不动焉。为此特赠牌匾一幅留念。中华民国十一年,澄海县东陇埠寮尾崇心善社全体敬赠。”该牌匾挂在隆澳义德善社内,并赠给每人一枚奖章。他们挂此奖章,不论到潮汕18个大善堂中任何一个,都受到款待。粤东行署予以表彰,香港也登报赞扬。

图片

三善人病故之后,隆澳社友们便按三人生前所约,同葬于斜皮岭下,墓碑刻着:“真善人。祖克桂陈公、清如佘公、世清余公墓。”有联赞曰:“三生有幸同葬一穴,善人无私共献多金”;“善非假善得金不昧,人是真人通德同茔。”

自从宋大峰祖师开启潮汕慈善事业之后,善良的潮汕人一如既往,弘扬大峰精神,创建善堂,组织慈善团体,开展收尸、施医、救困、扶贫、救灾、办学、消防等等慈善活动,造就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潮汕慈善文化。余阿泉、余排长、陈大弟这三位南澳渔民,舍生取义,乐施好善,无疑是“真善人”。他们的义为善举,见证了与人为善的潮汕文化传统,体现了义利并举的潮人精神。

图片

㈢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牛田洋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海岸湿地,自然资源丰富,水生物众多的广阔湿地给鸟类提供了栖息、觅食和繁衍的场所。其中大白鹭、海鸥和水鸭等水鸟类占了较大比例,牛田洋一带成了“鸟类天堂”。牛田洋湿地具有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堪称“汕头之肾”。此处鱼类丰富,便于鸟类觅食,附近又有桑浦、石等山麓可供鸟类筑巢安家,是我市继南澳岛之后又一岛类聚居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白鹭、燕鸥在此飞翔觅食。因此,这里常常出现“落霞与白鹭齐飞,海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美景。

有关专家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汕头市湿地境内已有一百多种鸟类,比几年前的已知鸟类七十多种猛增了三十多种;其中部分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剩下的品种则均属“三有”鸟类,即受国家保护的属于有益、有重要经济、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如普通鸬鹚、牛背鹭和夜鹭等。

专家分析,汕头海岸湿地已成为中国三大候鸟迁徙路径之一。每年来来往往的候鸟数以万计,鸟类资源已是汕头海岸湿地资源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东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设立汕头牛田洋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的议案》经大会审议,被转作建议送交有关部门办理。省林业局委托鸟类及湿地生态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很有必要建立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申报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和国际重要鸟区名录。我市已设立了包括牛田洋在内的汕头市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牛田洋的湿地资源进行了调查摸底,并遍植海桑秋茄,引来了更多候鸟。

爱护自然生态,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如今,保护湿地爱护候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市民的共识。牛田洋成为了生态旅游、市民观鸟好去处。在这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㈣加强台风等自然灾害知识普及与防范教育

对于居民来说,要做到:

1.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警信息,了解政府的防台行动对策。

2.关紧门窗,紧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3.从危旧房屋中转移至安全处。

4.处于可能受淹的低洼地区的人要及时转移。

5.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6.幼儿园、小中学校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停课。

7.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应及时取消,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台风的防范方法有:

1.关紧窗户。

2.把晾在外面的东西收进来。

3.如果你在外面,找高大的建筑物躲避,以免被强大的台风吹走。

4.不要站在危险的地方,如:较细的物体。

三、潮语中有关风筛(台风)的谚语

图片

一雷压九台。一般发生在9—10月份的秋季。这时北方有冷空气南下,如果有台风的话,冷暖气流相遇将出现闪电打雷现象,但受西风槽影响,台风往往会转向,所以就“没有”了。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无雷祸就来(无雷台就来)。

七月初一,一雷九台。农历七月初一如有雷鸣,年中时台风必定较多。

五六乌脚狮,台风即到来。

云从北方来,毋是大水就是风颱。

白露西,引风颱。

秋鱿闹,台风到。

六月初六彭祖忌,无刮台风就流鼻。

日落彩云台风来,日落乌云台风埋

六月雾,台风刮倒厝。

台风做久返回南,风台做久拗横(回)南。

上惊拗横南。拗横南时,房子的屋顶墙壁都浸泡了水,增加了许多重量,还有松疏,土地也松软,房子倒塌一般就在这个时候。

风颱无夜,大雨无日。指风吹没整整一夜,大雨没下整整一天;風颱是移动的,移动速度快,吹风下雨的时间就短。

挈三年猪屎,耐无一阵风台。

扫着台风尾。

追风头,抢风尾。

树头徛伊在,无惊树尾做风筛。

日曝大水,雨沃风台。大水过后,如有晴天,有助于退水或晒干一部分。台风来时降雨,可减少风力。

芒种夏至,风颱出世。

八月做风。

明年风颱我会晓。1969年7.28强台风,给澄海造成了极大损失。东陇南湖的公路边,当时种了很多相思树和桉树,被台风刮倒一片,台风过后很多村民纷纷折取树枝树干回家当燃料。东陇村有一老实农民,原以为那是公家之物,现在看到大家都拿回家,但出手已经太慢了,只好说:明年风颱我会晓。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