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清明节俗及其文化传承

时间:2023-03-28 15:58:38       点击:
更多

清明与春节、元宵、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合为潮汕人的“时年八”。民间节日都有丰富多彩的习俗。潮汕清明节有其丰富而地方特色的节俗。必须加强对清明文化研究,推动清明节文化传承。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256.jpg

一、丰富多彩的潮汕清明节俗

潮汕人在沿袭中原汉民族清明节俗的同时,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又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清明节俗。

扫墓。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扫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尊敬。潮汕民间把扫墓称为“挂纸”,有“挂冬纸”和“挂春纸”之分。冬至进行的扫墓是“挂冬纸”,清明的就是“挂春纸”。

潮汕人扫墓时,往往是族人相聚于祖坟,海外华侨、在外工作的,也都回乡与族人一起上山扫墓。潮汕人扫墓活动一般有几个内容:①为坟墓除杂草;②为坟墓培土;③“挂纸”;供祭祖灵,烧香许愿,寄托哀思。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246.jpg

踏青。古称探春、寻春。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逢春,长出嫩芽,满目葱翠,一派生机,人们便借上山扫墓之机,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清乾隆《南澳志》称:“(三月三日)士大夫携酒遨游山水之间,谓之‘踏青’,犹兰亭修楮事也。”清嘉庆《澄海县志》云:“(三月)三日郊游,谓之‘踏青’。”现在潮人往往把扫墓与踏青结合起来,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等扫墓完毕时,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边食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别有一番野趣。这对于长年累月为工作而辛勤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起到调剂和娱乐身心的作用。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236.jpg

食薄饼。潮汕地区,清明有食薄饼的习俗。据说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潮汕薄饼分饼皮、馅料两部分,食时用饼皮卷馅料成圆筒状就食。饼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而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潮汕独特风味。糖葱又称为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可见,潮汕在明代就有食糖葱薄饼的习俗。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228.jpg

蒸朴耔粿。朴耔粿为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朴耔树的嫩叶,与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耔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就成此俗。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218.jpg

解放前,潮汕人过清明节时,孩童还有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斗蟋蟀、戴柳等活动和比赛,今已少见。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208.jpg

二、潮汕特殊的清明节俗及其故事

潮汕地区一般都过清明节,但有个别乡村不过清明节,而有的村落有特殊的清明节俗。

揭阳炮台新明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奇特习俗,那就是该村村民不是按照历法所定的日期来过清明节,而是固定在每年清明节之前的农历二月十七日,该村叫做“家门兴,二月十七过清明”。新明村为什么要另立日期过清明节呢?其由来有一个故事。

从前新明村先民、老实忠厚的谢老大在分家时,硬是把良田、豪宅、肥猪等上好家产让给三个弟弟,自己只留下二亩水田而已。不料分家之后恰逢三年大旱,谢老大的田园颗粒无收,落得个债台高筑,三餐难度,只好依靠打柴为生,勉强度日。他的三个弟弟却是凶年大发横财,个个赚得家资富足,腰缠万贯,可惜他们却为富不仁,不仅不周济大哥,反而看不起他,经常讽刺他不争气,合该受苦。特别是清明扫墓,为了显示阔气,不让穷酸掺杂,谢老大竭力备办的简陋祭品,总被三个财大气粗的弟弟抹到一边,此情此景无不令人心中作痛。为了不再受到三个弟弟取笑刁难,在新一年的清明节到来之前,谢老大便提前于二月十七日独自带上简单的祭品,悄悄上山扫墓,然后上山砍柴。后来,在一只白头翁的指引下,他意外发现一瓮银子,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加上他经营有方,不久便富甲一方,家资充足,生活无忧。他的三个弟弟却是坐食山空,资产耗尽,一贫如洗,根本无法与大哥相比了。
谢老大觉得自己兴旺发达是提前扫墓、祖宗显灵带来的,认为这样做是好兆头,于是便把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定在二月十七日。后来,他的三个破产没落的弟弟见大哥提前过清明能带来好运,遂亦仿效,年年如此,沿袭至今。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200.jpg

潮安铁铺

潮安铁铺与官塘尧皇村却无过清明节。这当中有故事。

清初,有一年清明节,铁铺秋溪陈氏家族在松下积庆祠祭祖,突然被强盗包围。大家连忙关紧大门,凑在一起想对策。有人提议硬拼,有人反对说:“祠堂里老的老,小的小,怎能拼得过?”说硬拼的人又反驳:“不拼等死吗?”有个老人想起祠堂龛上的囊,就搬梯子把它取下来,拆开一读,才知道“神龛”后面有一处墙壁是用粗糠做成的假墙,如遇危难,可挖墙逃跑。众人便依照锦襄行事等到强盗撬开大门,陈氏家族已全部逃命。事后,有人说:“祖宗真灵。”有人又说:“祖宗不灵,灵还让我们担惊受怕,冒险逃命呢!”众人细想之后,都说不灵。从此,大家立下族规:清明不祭祖,一直沿袭至今。

三百多年过去了,铁铺一直没有人破过例。按照老辈人的说法,一是尊重先辈,二是让后人记住,左邻右舍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生产、生活。

1924年的清明节前,一连下了好几天大雨,尧皇村村边的韩江北溪水位急剧上涨,家家户户都抽调男丁上堤巡视防护,一直到清明节当天上午。人们误以为“没什么问题”,纷纷赶回家操办祭祖扫墓。谁料,钱纸还没有烧完,韩江大堤突然出现了管涌,随着“轰隆”一声,大堤崩决了。大水三天后终于退去了,由于人们什么都来不及转移,损失惨重。田园里的作物淹死了,房屋倒塌了,禽畜被大水冲走了,死尸漂浮,好不凄凉。

由于崩堤的时间正是清明节扫墓的时间,村民们都埋怨:祖宗不灵,拜了何用。所以,从1925年以来,尧皇村再也没有过清明节,形成了“清明节不祭祖”的习俗。为警示后人,村民把当年大水冲出的数米深的大水坑叫做“崩堤潭”,让后代谨记:做人要居安思危。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150.jpg

官塘尧皇村

揭阳渔湖镇广美村自创寨至今均不做清明,村民在当天既不祭拜祖先,也不上山扫墓。

广美村始祖黄凤溪,原是元末潮阳直浦都陂尾乡人。来创广美村之前,黄凤溪曾与某一年清明时带众兄弟上山扫墓。回家时,夜色已晚,寨门上锁。时值兵荒马乱,山寇横行,各乡为自保均规定寨门上锁后任何人不得擅自开锁开门。黄氏兄弟欲翻墙入寨,便先将锄头等物品掷入墙内,不料锄头正好击中路过墙边的异姓同乡人,致其死亡。黄凤溪兄弟几人翻入后见出了人命,因耙齿官司,急忙回家收拾细软后,乘夜色逃离乡里。

黄凤溪等来到揭阳渔湖港尾寨,见其土肥水美,便于此开荒耕种。因此地处于渔湖港之尾端,故称“港尾村”,后雅称“广美村”。村人不忘始祖黄凤溪在当天所发生的意外事故的教训,特立下“年年不做清明”的乡规。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141.jpg

揭阳渔湖镇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更新,部分潮汕传统民间清明节俗逐渐逝去,主要表现在:戴柳习俗的不再。旧时过清明节时,妇女和孩童都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但今已不见此俗了;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斗蟋蟀等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③在汕头等市区,由于政府的立法倡导,传统的上山扫墓时焚烧香烛、纸钱等习俗受到禁制。

旧节俗逝去,新节俗则在重构。潮汕人传统的清明节俗被渗透了现代文化元素。如改革开放后,人们在扫墓时,一些人烧的纸钱中,增加了港币、美钞、英镑等,甚至有的人还给祖先献上奔驰、电脑等现代科技物品……,同时,人们又创造了一些新的清明节俗。如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观念与时俱进,不少人(主要是城市人)以鲜花祭祖,成为文明之风尚,更有不少年轻人,用网络寄托哀思。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131.jpg

三、潮汕清明节俗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及文化功能

潮汕清明节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潮汕,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上山扫墓,以祭拜祖先。扫墓总免不了要带上鱼、肉、粿品、酒、烟、茶等大量的祭品,以供奉祖先。祭品固然会因家境贫富而在数量、质量上有差别,但不论家境如何,尽最大能耐张罗则是不争的事实。家境好的丰盛些,家境差的则宁可平时省吃俭用,也不让祖先缺鱼少肉。

潮汕清明扫墓节俗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就是给祖先坟墓挂纸,通常所挂的纸是白色的。白色有双重意义:一是表示清白;二是表示不吉利、悲哀。白色与黑色一样,大多用于“白事”。扫墓时,给祖坟挂纸,是属于第二种意义。祖坟挂上一条条白纸,显得庄严肃穆,寄托着人们对先人的无尽怀念和哀思。

潮汕清明节祭祀祖先,具有明显的文化意义。其一,纪念先人创业之艰苦。通过一年一次的清明扫墓活动,活着的人“怀报祖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报本返祖”,寄托对先人的无限哀思和深切缅怀。其二,表达良好愿望的重要途径。如上所述,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祈求祖灵保佑他们合家平安,健康长寿,升官发财,添丁多福,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要求和良好祝愿得以表达。其三,为人们战胜大自然增添了信心和力量。由于有了祖先的保佑,人们就像买了保险,吃了定心丸,在同大风大浪搏斗中,在与各种病魔的斗争中,就信心十足,力量倍增;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就能够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甚至能起死回生……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121.jpg

潮汕清明节祭祀祖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教育下一代的一种有效途径。扫墓时下跪、烧香、烧纸钱、献祭品等仪式,只是崇拜文化的形式而已,其深刻文化内涵在于“拜死人是做给活人看的”。事实上,许多家长都注重抓住清明扫墓契机,有目的地发掘祖先崇拜当中包含的“怀抱祖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报本返祖”等文化资源,对下一代进行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教育,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传统美德得以代代相传。

潮汕清明节祭祀祖先,反映了潮汕人功利主义文化心理。祖先崇拜集中体现了潮汕人功利主义的文化心理——追求务实,讲究实用,不尚空谈。在大多数潮汕人的心目中,人们之所以以丰盛的祭品供奉祖先亡灵,让祖先尽情享用,是因为祖先神灵能保佑他们合家平安,升官发财,添丁多福。于是,活人与祖灵之间达成一种十分自然的契约关系——你拜我,我保佑你;你保佑我,我就祭拜你。你如果不保佑我,我就不祭拜你。这一点在潮安归湖清明不扫墓祭祖节俗得到充分的验证。

潮汕清明节俗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潮汕地处亚热带,地气热、空气湿度大,积热、积湿是普遍现象,因而潮汕人在“时年八”中,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食薄饼、朴籽粿就是其突出表现。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111.jpg

潮汕清明节俗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功能。一是满足人们怀念离世亲人的情感需要,同时密切了人际关系 。清明时节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谚语说清明无客不思家”。父母亲虽已年迈,也不忘在这个时候回故里去祖坟问候先人起居如何,修坟茔、添衣食。通过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人们对亡人的孝敬和思念的情感有了适当的表达方式,获得了精神慰藉与平衡。他人一起扫墓,祭祀共同的亡人,也联络了同他人的感情。在农村,清明祭祀祖先是团聚祖族人重要方式。对祖坟的共同尊崇以及上坟缅怀先人传承下来的家庭观念亲族和睦的纽带。

二是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外侨胞。清明扫墓,除各家各户祭拜各自的祖先外,还有怀民族先祖,怀念潮汕先贤、先烈,纪念已故的国家领袖等等,这些活动无疑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

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祖先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潮人以及其他地区的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共同的清明节俗,使大陆人民的心与包括海外潮人在内的广大华侨的心连在一起。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102.jpg

三是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一次的清明节,牵动着台湾同胞的心,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大陆祭奠祖先并与亲人团聚,这就大大加深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增强了双方的感情,加强了彼此间的了解,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四是有利于向年轻一代传递责任感。在清明节中,青少年通过缅怀先人,特别是对先人艰苦创业的追寻和认知,从而产生对先祖的崇敬,往往激起他们的责任感——必须继往开来,光大祖业,实现人生理想。

五是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有利于培育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意识。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人们怀着欣喜之情,迎接一个新生长季节的到来,迎接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踏青、荡秋千等娱乐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男女老少更是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身心,让身心得到愉悦,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人们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加强潮汕清明节俗文化的有效传承

1、必须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深入研究、发掘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

国务院确定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不是用以抵御日益严重的洋节的入侵,而是要使人们在喜欢洋节的同时,更喜欢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就需要我们民俗工作者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深入研究、发掘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做大做强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金量,使三大传统节日不仅仅停留在放假的形式上,使广大青少年热爱民族的传统节日,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尽情享受民族的传统节日。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052.jpg

2、采取积极措施,创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传统节日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民俗文化是“一支古今变奏曲”,是“一泓常流不息的活水”。以传统节日为主要内容民俗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一方面与时俱进,不自觉地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而发展不断变化,不断新构。但是,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我们必须有计划地保留民俗文化的原貌的同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节日文化加以改造、创新,使之不断发展。1984年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民欢度春节不可或缺的一个新习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人们常常抱怨说,“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今年的中秋节除了月饼,就没什么了”,“清明节还不是上山扫墓”……这说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遗失,既需要我们去发掘,去重新认识,更需要我们去创新,去丰富,为之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以清明节为例,我们就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其一、设立烈士纪念日。设立烈士纪念日是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清明清明节,由各市各级政府领导带头祭奠、缅怀为革命事业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烈士。在汕头,可以组织群众、学生到  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各区县也可以举办此类活动,如南澳可祭奠为解放南澳而牺牲的烈士。

汕头(或南澳,或澄海)设立烈士纪念日,可利用汕头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优势,建议设立的汕头市烈士纪念日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天传统上是寒食节、传说中纪念忠臣义士介子推的日子。这样的置代既有对传统的的继承,也有推陈出新的意义,也不会与潮汕人习惯的上山扫墓时间发生冲突

其二、清明节期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三四月是植树造林的最佳时节。清明节期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可以与清明节原有的踏青郊游习俗相结合,也可以强化清明节的环保主题。

其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各家庭、各家族可利用扫墓和食朴耔粿的机会,通过讲述先人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的故事,向年轻一代进行传统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亲情教育和生命教育,使他们惜春正命,珍惜青春年华,承担起对祖先、对自己、对家庭和家族、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

其四、开展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文体活动。各家庭、各家族可利用踏青之机,组织家人开展爬山、拔河、玩游戏、踢毽子、猜灯谜、写生、摄影、写作文、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加深情谊,增长知识。

微信截图_20230328155039.jpg

3、利用传统节日打造教育载体

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需要接班人。针对近些年来部分青少年热衷过“洋节”而冷漠传统节日这一情况,我们要借助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的机会,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打造针对青少年的教育载体。

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潮汕文化进校园”这一有效方式,有目的地给学生布置主题明确的作文,或者在节日来临之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座谈会、主题班会、诗歌朗诵、故事会以及潮汕传统节庆文化讲座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抒发感情,把学生思想引导到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和心理共识上来。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将国情教育、情教育乡情教育向课外的进一步延伸,从而加深青少年学生对潮汕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4、利用传统节日打造旅游文化,促进旅游业和商业的繁荣

每逢佳节倍思“金”。在当代商品经济大潮中,不少商家都十分珍惜每一个机会,积极创造商机,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旅游部门、经济部门大可借助三大传统节日放假的良机,大做文章,特别是促进短途旅游、自驾车旅游等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带动整个假日经济发展。

5、利用传统节日密切民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国人的环保意识

清明春游是人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活动,作为节日习俗来加以倡导,可以使国人更加喜爱接近大自然,更加热爱自然环境,并进而加强爱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从时间上来说,清明节期间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状况更适合春游,特别是踏青。选择清明节作为春游的节日,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根据长期的经验自然做出的,显然更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在清明节假期增设植树节,使其环保主题更加明确、其环保行为更加积极了。

总之,潮汕清明节俗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我们必须深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更新“重雅抑俗”的传统观念,着力开发和利用潮汕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潮汕,推动潮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