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水仙爷、伯公与番公合祀同拜

时间:2023-02-16 17:10:07       点击:
更多

粤东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有一个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水仙宫里合祀同拜水仙爷大禹、港神伯公与番公耶稣。

靖海,别称“象城”,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境东南,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6°27'~116°38',北纬22°55'5''~23°03'之间。靖海海面向南海,是惠来县14镇之一,有“未有惠来县,先有靖海城”之说,是潮汕著名渔港。水仙宫位于靖海城东门外大约半公里处,这里是靖海古港所在。港口边建造了四座规模大小不一的庙宇,一字排开,依山面港,坐北朝南偏西。中间最大的是天后宫,相邻西面的是辅恩庙,东面相邻,依次是水仙宫、慈悲古庙。

微信截图_20230216165351.jpg

靖海水仙宫是一座单间二进式的庙宇。宫内大殿设三龛,龛前设有香案供桌,案上摆有三个香炉,案东侧边上置一尊大小武将造型的神像,不知何方神圣。三龛正中主祀神明是负责治理水利的禹帝圣王,本地村民俗称水仙老爷(潮人尊称男性神明为老爷,尊称女神为阿嫲、阿娘、阿妈、阿婆等);水仙老爷相邻东侧为持剑造型的港神伯公,是主管庙前靖海港的水神;水仙老爷西侧相邻就是村民口中的“番公”老爷,也即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

微信截图_20230216165340.jpg

“番”是粤东潮人对外国人的一种习惯称呼。潮人历来对海外、疆域之外的国家称为“番畔”;对“番畔”之民称为“番人”;本地人往“番畔”谋生创业称为“过番”;在“番畔”定居后返回家乡者称为“番客”“番仔”等等。“公”则是潮人对长者、崇拜者或神明的尊称。

惠来靖海水仙宫水仙爷大禹、伯公与番公耶稣合祀同拜,这是一个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是潮人多神信仰的产物,是潮人务实功利文化心理之使然。

潮汕地处南方,江河众多,雨水充沛,水灾频多;大海滔滔,海难频仍。民间需要水神海神,保佑农业、渔业、盐业、林业生产发展,保佑水利、水运、航海顺利安达,保佑农民、渔民、盐民使命安全。于是,有了妈祖、孙雨仙、南海圣王、水仙爷等水神海神信仰,有了天后宫(或妈祖庙)、水仙宫(或水仙庙)、雨仙宫、伯公庙等神宫、神庙的建造。

顾名思义,水仙宫供祀的就是赫赫大名的水仙爷大禹。大禹治理滔天洪水,划九州,铸九鼎,成为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是汉民族崇拜的祖先英雄。大禹因治洪水有功于天下而受到民间信仰,民间将大禹作为水神来崇拜,建造了遍布大江南北的水仙爷宫,或水仙庙,正如唐朝司马承所说,“天有天仙,地有地仙,水有水仙”。

伯公就是帮助大禹治水有功的伯益,潮人习惯称之为伯爷公,伯益公。按《辞海》对伯益的解释:“‘益’一作‘翳’。亦称大费,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相传善于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他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禹去世后,禹子启即继王位,与启发生争夺,为启所杀。一说由于他推让,启才继位”。

按潮汕人的说法,伯益公主持开山劈路,制服老虎,故有“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食人”的说法,又把他称为“感天大帝”。因伯公是老虎的“克星”,能除虎害,确保人畜平安,故而潮汕各地建造不少伯公庙,如伯爷公庙、威灵古庙等,庙内主奉伯益神像,其造型是白须、持剑、骑虎的雄姿。潮人的伯公信仰还由华侨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潮汕是中国的潮汕。潮汕民间把大禹、伯益作为祖先英雄来崇拜,作为消除水灾祸害的神明来信仰,建造了不少水仙爷宫、水仙庙,以祭祀大禹;建造不少伯公庙,以祭祀伯益。解放前的潮汕九县,县县有水仙爷宫,处处有伯公庙。

在众多的水仙庙中,最有名气的,最为独特的,就是惠来靖海水仙宫。靖海水仙宫出名之处,独特之处,就在于该宫中祀拜的不只是水仙爷大禹、伯益公,而且有番公——基督教创始人耶稣。

靖海水仙宫之所以祀拜治理洪水有功的本国祖先大禹,保佑一方民众平安的港神伯公,而且还祀拜西洋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这自然有其历史因由。

作为惠来县一个重要的渔港,靖海孤悬于葵阳关外,乃惠来“东土屏藩”“惠之锁钥”,东南门户,故靖海城东门石匾刻文:“表海胜概”。靖海港在清代就建立一座国际航海灯标塔——石碑山灯塔,以利海上航运。这里北通汕头、福州,南达广州、香港,可延到东南亚以至欧美各国,为西洋人来潮最先到达之处。西洋人到靖海后,东北可抵潮阳县海门港,西南能到惠来县神泉港、海丰县甲子港。

靖海水仙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廿二夜,惠来遭受强台风暴袭,海潮暴涨,田园受浸,神泉、靖海等港湾渔船损坏严重,渔民苦不堪言。两年后(1752年),惠来发生春饥;是年九月十二日酉时,惠来又发生地震。天灾人祸不单行,深受苦难的靖海民众,祈求神明保佑之心十分焦迫。他们感到本地老爷不够灵显,威力不够大,需要多方神祗共显神通,一起抗灾救难。

基督教大约在清代传入潮汕地区。西方教会传教过程中,其教义对本土传统信仰是有极大冲突的。潮人多信仰佛教与道教及其他民间信仰,自然地,对洋教有抵制、逆抗。然而,靖海人则对耶稣区别对待,热情接纳,大胆包容。

据《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洋舶》所载:番舶上设有神楼。按常见,番舶上供奉的应为耶稣和圣母玛利亚一类的神,因为耶稣是犹太人崇拜的海上经商保护神。清代,基督教传入惠来,基督教徒在靖悔等地建礼拜堂,与当地群众和谐相处,靖海人自然把被视作海上保护神的番公耶稣请进本土神庙了。因为是海神,功能、职责同于水仙爷、伯益公,乃有资格与大禹、伯益公同庙受拜了。

潮汕人是一个敬重神明的族群,敬神乐生的生命意识十分强烈。全国祭祀神明共260多种,潮汕有200余种,故世人有此说法:“潮汕姿娘三件好,舂粿、拜神、哭”,外地人讥笑潮汕姿娘“除了会拜神,不会别的”。潮汕大妈时常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拜的神多,自有神庇佑;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会有老爷替我保号你。”潮汕人的多神崇拜,实际上是功利,务实。

据靖海水仙宫庙祝老人介绍:番公老爷的由来有一则故事。相传番公是水流神,是从海上漂浮而来的。一次,靖海渔民出港讨海,忽见海面漂着一尊番人塑像,见之而带回,后搁放在屋旁,并不怎么理睬,有儿童玩耍也没当回事。一夜,塑像显灵托梦给一个小孩,抗议小孩白天用咸水(即海水)泼湿他。隔天,小孩把梦事说出。渔民们听后,连忙将塑像请到港口前的庙里供奉起来,直到现今。

潮人是泛神主义,只要向神明祈愿能够实现便视为灵验,也就可以供起来拜。讨海为生的靖海先民,不经意间遇到了这么个番公,既然显灵了,理所当然的也就要奉祀起来。

水仙宫大禹、伯益公与“番公”耶稣合祀同拜,体现潮人文化的融合性。

文化融合首先是包容。水仙爷大禹是全国性共神,港神伯公是靖海本土化神明,番公耶稣是外国进口神。三神合一,和谐相处,共同保佑一方面平安。祭拜时间一般在农历十月初十日,祭拜供品随意,无硬性规定。靖海人对各方神明非常大方,热情包容。

潮汕各地“儒、道、释”“合署办公”的事象并非少见。揭阳市榕城孔庙、城隍庙、双峰寺同处中轴线之三教合一佳作;普宁市白水岩之密宗佛像和水田神像并祀;汕头市澄海程洋岗丹砂寺等等,都是“儒、道、释”“合署办公”。靖海人便把大禹、伯益与番公耶稣合祀同拜,这表现了潮人对外来神采取的积极、开放态度,对外来神兼收并蓄,并没有保守、封闭。自然,这种融合性是神为人用。

微信截图_20230216165302.jpg

水仙宫享民众香火的番公耶稣          

微信截图_20230216165250.png

水仙宫的番公耶稣
融合必然改造。靖海水仙宫里的耶稣番公老爷是站立的造型,其浓眉大眼,络腮胡须,一头深褐色卷发,脖子上戴有链子,身内穿白衣,外着蓝色长袍,斜披着朱红色的外氅,脚穿绿底黑色皮鞋,左手持一本书面写有“合境平安”的《圣经》,右手举起高至头间。外来基督教《圣经》与本土民间“合境平安”结合,一个洋教创始人被改造成中外结合的神明,这是潮人文化融合性的极好体现,是基督教本土化的典型事例。

靖海水仙宫的耶稣神像来自番舶。不过番公的造像,特别是比例,是本土的潮式神像手法,与常规的西方教会神像很不一样,难道是某次庙里的诸神重塑金身了呢?无论如何,番公耶稣被本土化则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番公是管海上船只运营的经商之神,配合本土管海的海神妈祖、管水的水仙大禹、管港口的港神伯公,正好形成了一个出海谋生而在信仰上可以加持的完整功能系统。而且,昔时靖海港的海上商贸已具一定的规模,本土人士去往番畔从事商贸而入乡随俗,拜了番人的神,后灵验而带回,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