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植物在潮汕民俗中的应用及其文化审视

时间:2023-02-09 16:48:04       点击:
更多
民俗是人类在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习惯、礼仪、信仰、风尚等民间文化传承的现象的总和,是经群体、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潮汕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植物作为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生物,与人类息息相关。植物可供人们食用、住宿、遮体、取火等等,是人们生存所必需。在与植物的交往中,人们得到了植物的恩惠,也领悟到植物的物性,引发对植物的厚爱与敬重。潮汕人十分自然而又精明地把一些植物融入习俗。

一、植物在潮汕民俗中的应用
㈠植物在潮汕传统节俗中的应用
1、春节。柑桔是潮汕人过春节最常用的果品。潮汕人称柑桔为“大吉”,其来历颇有情趣。据说,古时有一年将过新春,但潮州某村全村人都突患口干渴症,此时,有一仙人托梦于村里一位聪明美丽的少女,说:“吃了甘(古称柑桔为‘甘’),保大吉。”少女意会,立即让她妈妈先吃柑,再自己吃,母女奇迹般立即病就好了。四邻闻信,互相传柑,吃后病愈。从此,柑成了吉利的象征。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130.jpg


潮汕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客厅摆上一盘大桔。出门拜年时,一定要带上礼物,俗称“手信”。礼物轻重要根据家境而定,一般有糖粿、饼食、烟、茶、酒等,以及一对(或几对)大桔。其他礼物可有可无,但大桔是不可少的。来宾送上一对大桔,主人要回赠一对大桔,双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样,拜年者一大清早去拜年,晚上归来,其他礼物可能都送出去了,剩下的就是一对大桔,而这一对大桔已不是自己带出去的那一对,不知道换了多少家了,因此,潮汕人把拜年戏称为“换柑运动”。
正月初二,潮汕人有女婿给岳父岳母“拜正”的习俗。女婿携带的礼物中,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香蕉与大桔。
旧时潮汕人春节拜年,主人迎宾至厅堂,端上盛放在雅致盘中的槟榔,恭恭敬敬地说声“请吃槟榔”。
大年初一的早餐,是一年中的第一顿饭,潮汕人对此尤其讲究,当中就有波菜以及豆干等。波菜在民间被称为“飞龙菜”。
2、人日节。农历正月初七为民间人日节。潮汕人有食“七样羹”的习俗,这一传统习俗是从古之“元旦造五辛盘来”演化的。潮俗中的七样羹,一般是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莞荽、厚合(即“百合”,产于田野,用于喂猪,非中药之“百合”)。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122.jpg


3、元宵节。潮汕人非常喜欢种植榕树和竹子。榕树潮汕民间称为“成树”,与竹被人们视为吉祥物。旧时潮汕人过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揭阳县志·风俗》载:元宵节,县城“老者采榕枝、竹叶以归,以祈健康长寿”;农村则“折榕枝、竹叶遍插门顶、猪栏、牛棚”,以祈人口平安、禽畜兴旺。惠来县西片村农民把“三圣草”(毛钩草、榕枝、竹枝)插于门上之俗,寓意为“魔被钩住,德者居住,方能万年青(榕在当地称为万年青)”。潮汕人过元宵节喜欢在门楣上插榕树叶和竹子,有其历史原由。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114.jpg


相传唐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首领黄巢异常勇猛,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切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剽悍大汉,原来他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善良之人,就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元宵节,取上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妇人回家就照着办了,果然那年平安无事,以后这事便传开了。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树叶、竹筅之类的植物,插于门楣两边,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毛车竹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
潮汕人习惯将芥菜称为“大菜”,是腌制咸菜、贡菜的最好的品种。由于生命力旺盛,芥菜在潮汕人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澄海等一些地方,在元宵夜间,有的少女偷偷到菜园里坐一下芥菜(大菜),说是“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女婿”;而少男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是将来可以娶到“雅亩”。
4、清明节。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在潮汕乡村随处可见。每到清明节,人们采摘朴籽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俗称朴籽粿,也叫碗酵桃,是潮汕人清明扫墓祭祖普遍要用的粿品。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潮汕人清明节食蒸朴籽粿这一习俗,是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籽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106.jpg


5、端午节。端午时节,潮汕千家万户喜爱做栀粿美食的风俗。栀粿也即栀粽,其原料为栀子(民间通称枝子或黄枝)与糯米。旧时的制作方法是将栀子捣碎,浸泡去渣后的黄色药液配入糯米浆,然后又再用铺姜碱液拌匀。吃时,用纱线牵拉,切成一片片,醮粘点白砂糖,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所喜爱。
吃粽子是我国汉族端午节传统习俗。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魏晋始行此俗,至唐宋时已很盛行。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的花样,风味因地而异,潮人俗称“粽球”。潮汕粽球有角粽、栀粽、枕头粽三种。角粽是用竹叶、蕉叶包糯米和肉豆等馅料,甜咸二种或甜咸双烹,称为双烹粽球,以汕头老妈宫粽球店所产最为有名,故有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的流传。
在澄海、潮安一带,端午节的中午要吃真珠花菜(即白苞蒿)。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056.jpg


6、七夕节。潮汕人的七夕节有一个十分特色的活动——“出花园”。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红皮木屐,用两个最熟的石榴做祭品拜“公婆”。中午,家里要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等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葱、芹菜等为主。
揭阳榕城在“七夕节”有“走仔会”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拖家带口回“外家”,外家要送女儿女婿外孙龙眼,祝福女儿多子多福。
7、中秋节。潮汕人过中秋节,有芋头祭祖先之俗。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便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日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都多了一盘礁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礁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礁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于是,中秋节拜芋头成为潮汕民间一种十分流行的习俗,但揭东地都凤岗村中秋祭祖则不用芋头。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049.jpg


中秋节一到,潮汕家家户户都买柚子用以拜月,柚子民间称为团圆果。
8、除夕。大年除夕那天下午,必须祭拜祖宗神位,然后老少都要洗澡。洗澡前必须摘下菊花、石榴花(俗称“红花”)等十二样花叶放在洗澡水中,叫“花水”。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041.jpg


此外,潮汕人一年之中的几大节日——除夕夜、灯上棚、元宵夜,一定要食大蒜。
㈡植物在潮汕婚姻习俗中的应用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涉及家庭、子孙后代问题。人们总是千方百计营造喜庆气氛,而传统的婚姻观主要为传宗接代,其源远流长。《易经》云:“天地继韫,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女。人承天地,旋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潮汕人“广继嗣”、“求子生子”的意识也十分强烈,故而把石榴、莲花、香蕉等植物融入婚姻活动。
潮汕人订婚、送聘所带礼物,不论轻重,都必须有一对红花,如果没有,对方会认为是不吉利或无头彩。婚嫁之日,嫁妆要放进一对红花;新娘出嫁前要洗红花水,洗毕还要在发鬓上插上一朵红花;搀扶新娘上轿的“好命人”要一边用红花水泼向花轿,一边念着“花水泼上轿,阿奴变做夫人样”的顺口溜;新郎家在迎娶当日,也要在门顶及婚床插上一对红花;新房的布置也要用石榴的图案做装饰。婚后三日,新娘回娘家时,必须做“石榴粿”(用糯米粉捏成石榴状蒸熟的粿)。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032.jpg


普宁洪阳有一习俗,女方受聘后除回敬男方糖包外,还要送上春草二丛,猪心一个,五样种子(稻谷、绿豆、酵母饼、龙眼干、薯粉圆),香蕉若干,甜糖乌豆球。
在惠来,旧时姑娘出嫁到夫家,要把从娘家带来的两株连根的“草头香”(莎草)配上两株良蕉(美人蕉),植在夫家的菜园里。这当中有一则美好的民间故事。
南宋少帝赵昺兵败,退至潮州,在葵潭东北一个叫“千秋镇”的地方,与元兵展开了激烈格斗。少帝赵昺已经筋疲力尽,什么也顾不上了,一闭上眼睛就进入了梦乡,等他醒来,元兵已无影无踪,而他睡的地方却是一片绿茵茵的莎草地。少帝对那莎草说:“朕赐你们千子万孙。”微风轻拂,莎草起伏,好象磕头谢恩。少帝欣喜若狂,为作纪念,就叫手下挖了几株,当他接过莎草时,一股幽香从根溢出,少帝不禁脱口而出:“真是草头香啊。”从此,人们就用“草头香”一名来称莎草,把它当作吉祥物。“结发夫妻”也被称为“草头夫妻”。
㈢植物在潮汕日常生活习俗中的应用
1、衣着。旧时潮汕人尤其是小孩有穿肚兜的习俗。肚兜虽小,但人们充分利用这一小小的肚兜,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如绣上公鸡、寿桃、白头翁等;而女子出嫁,往往在肚兜绣上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图案。
戴竹笠是旧时潮汕人的一种生活习俗。竹笠就是用竹子做成的。潮汕乡村、山区到处盛产竹子。潮汕人的竹笠为圆形尖顶,有大、中、小三种。大竹笠直径近两尺,是一种肩背市篮买卖妇女金银首饰的人及普通人家在大雨下走路用的,较坚固。中型竹笠是用竹子青皮精工细制,里面的竹叶铺上油纸,外面画花鸟或写字,再敷上熟桐油,很坚固耐用,是老百姓做客或妇女戴用的。小型竹笠较轻便,用竹子里皮制的,价钱很便宜,里面只有简单的竹叶,直径只有一尺多,在下面系上一段草绳,戴时将绳套在脑后,这是农民出田间劳动,小商贩挑担做买卖,防小雨和遮太阳用的。这种薄笠,农家都有,一家可有几顶。因其轻便细小,无论犁田锄地,挑担买卖,还是上路赶集,只要不是太讲究礼仪的,都可以带而用之。劳动之余,在地面坐下休息时,这种薄笠可作扇子用;不用时,放在身边或畚箕、担子上,不占空间,如果丢失了,也损失不大;用破旧了也没人笑,还可以反过来作盛东西用。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024.jpg


旧时潮汕人还喜欢戴草帽。草帽用麦杆、咸草(主要生长在江河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做成,一般是圆形圆顶,多用于天气炎热的夏季,今仍有部分人使用,只不过从前是手制,如今基本是机器制成的。
2、饮食。民以食为天。潮汕人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习俗。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源,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中。
⑴饮茶习俗。“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能说潮汕话,就必定能讨到一杯茶喝”。 无论是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至工棚店铺,甚至田头路边,随处可见一幅幅擎杯提壶,长斟短酌的情趣画卷。冲饮工夫茶成为潮汕地区普遍的民俗活动。饮工夫茶是潮汕人日常起居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如三餐,潮汕人把茶称为“茶米”,足见工夫茶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⑵食杂咸习俗。潮汕杂咸泛指潮汕地区所有的佐餐小菜,是对古代饮食习俗的一种保留。其种类繁多,不下百种。“杂咸铺”里面出售的,连店铺的老板都不知道具体究竟有多少种。当中就有以蔬菜、瓜果为原料制作的蔬果类杂咸。主要有菜脯、咸菜、贡菜、橄榄菜、脆瓜、乌榄、香菜心、橄榄糁、酱瓜、甜瓜脯、咸瓜脯等。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017.jpg


此外,上面所提及的人日节食“七样羹”;清明节食蒸朴籽粿;端午节食栀粿与“粽球”;中秋节食芋头;除夕夜、灯上棚、元宵夜食大蒜等等,都表明植物与潮汕饮食习俗息息相关。
3、居住。潮汕村庄多有种植榕树和竹子,是谓“前榕后竹”,就是说,榕树要种在屋前面,竹子要种在屋后面。
石榴花是潮汕人最广泛、最普遍、最经常用的吉祥植物。大株的石榴树开花结果,果熟皮裂露出洁白香甜的嫩籽,好象少女的笑口露出洁白的牙齿,使人见面喜悦,既可欣赏又可口,给人好感。种植石榴树,已成潮汕人的传统习俗。人们往往喜欢在屋子周围或村前村后种植石榴树,当中以南澳岛深澳镇最为出名。盆栽的软枝石榴,城乡人家也喜欢种,开花如火红,结子如珠玉,很多人家都有盆植。
仙人掌是一种植物,潮汕人称之为“刺”。许多潮汕人喜欢在自家门口种仙人掌。
4、行走。旧时潮汕人还喜欢穿草鞋。草鞋主要是稻草、麦杆、咸草编织而成的、有鞋底而没有鞋壁的便鞋。制草鞋,潮汕俗称“打草鞋”。穿时用带子穿过鞋底前面的鞋鼻,套过两边的鞋耳和后跟的翘起处,束紧之后,就可行走。草鞋成本低,穿着轻便,既保护足底,又易散热。过去,潮汕许多苦力挑夫就常穿着草鞋。
5、睡觉。旧时潮汕人睡觉喜欢用草席。草席一般用麦杆、咸草编织而成,以外砂草席最为出名。草席现已少使用,而多用竹席。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009.jpg


6、读书。孩子入学的这天,父母必须操办四道菜:猪肝炒芹菜、一条全鲢鱼(俗称“龙鱼”)、一块四方豆干、一对红色鸡蛋;孩子入学第一天,要拜孔子,必备用葱做成的糖葱。
7、寿庆。潮汕人办寿庆(俗称“做生日”),寿礼上面要放置红花。
㈣植物在潮汕信仰崇拜习俗中的应用
1、祭拜五谷爷神。潮汕农村家家户户每年六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早晚稻收成时节,都要用新收获的米碾成粉末,再与花生、油麻、黄豆等合制成粿品,天刚麻麻亮时,挑到田头祭祀五谷爷神(有的地方叫五谷母、五谷主)。农民每年两次祭拜五谷神,仪式虽不隆重,但很普遍,表现了潮汕人对五谷虔诚。
2、祭拜树神。潮汕村寨周边多裁种有榕树、龙眼树、松柏等树,人们认为这些树越老越显灵,要么是已有了树的灵魂,要么是有别的神明依附在其中。因此,在潮汕乡村常可见到很多庙宇建在古树旁或树洞里,并称之为“树爷宫”。每年祭神祀鬼,必须到“树爷宫”祭祀一番,甚至在宫前搭戏台,演戏给树神看。
另外,潮汕人游祭拜神明用的供品上面,少不了要插上红花;迎神、游神时,走在队伍最前头的德高望重的乡里老大,他长衫马褂,头戴毡帽,表情严肃,一手拿着石榴枝,边走边用石榴枝蘸水挥洒。如果小孩过度淘气或夜间受惊不停啼哭,人们认为这是邪气缠身,往往用红花水喷洒小孩的头部及四肢。
㈤植物在潮汕丧葬习俗中的应用
有白事的人家,服丧期间不食梨,尤其忌食番梨(即菠萝),因为番梨音同“翻来”,意为“再来一次”,可谓不吉。
潮汕民间土葬时,故人的坟上总是要种上一棵树,或插上一树枝;参加葬礼之后,要用“红花”或加上“抹草”(又称仙草、瑞草)放在脸盆水里洗脸,然后连同洗脸水一起泼到外面路上,之后才可进家门。
㈥植物在潮汕民间禁忌习俗中的应用
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潮汕人在与植物的交往中,得到了植物的恩惠,也尝到了植物的厉害;认识到植物的可食性、坚韧性、可燃性,也领悟到了一些植物的毒性、药性、脆弱性等等。由于需要、畏惧和神秘感,对于植物的崇拜也就生成了。有些植物被认为是有意识、有感觉、有人格,甚至是有魔力和有神力的,同时,植物有时会发生异常现象,民间视之为吉凶的先兆,所以,潮汕民间对植物也就有许多禁忌的俗信流传。
1、草本植物禁忌。旧时潮汕民间以为草丛是鬼藏身的地方,因此,忌讳割坟上的草;忌烧香蕉叶,据说香蕉结实很多,如果滥加烧化会绝嗣,至少子孙不会繁荣;种香蕉时,忌讳人影照入坑内,否则不吉利。
2、木本植物禁忌。旧时潮汕有的族氏、乡村,都有一片禁忌砍伐的林地,平时人们尽量不去惊动这里的神祗,以免惹怒了神而遭到报复;种在神庙附近的树木,一般禁忌乱砍乱伐,若有砍伐,则需先祭祀祷告;一些年长的老树是“成精”的,如老“成树”(即榕树),乡村老人规定不能乱砍乱伐,而且有时还要烧香膜拜。忌用榕树、桃树、石榴树、荔枝树作燃料,煮饭、炊粿。
3、果实禁忌。潮汕民间禁忌小孩手指果实,否则果实长不大,或长不下去。农历六月初六要做“过桥”,无须“过桥”的人家,一般这一天忌买生果吃,特别禁食西瓜。

微信截图_20230209164001.jpg


4、病人的食忌。忌吃绿豆、香蕉、荔枝,吃了会“太哥”(即麻疯病);患麻疹的人忌食木仔(番石榴),因木仔多核,会致吃者粗皮;咳嗽的病人,忌吃辣椒之类的东西。
5、饮茶禁忌。忌饮第一冲茶。因为“头冲脚席,二冲茶叶”,要是让客人喝第一冲茶就有欺负人家之意;忌冲满一杯再冲另一杯。冲茶时,冲满一杯再冲另一杯会使各个杯里的茶水水色不一样,必须禁忌,以视对客人一视同仁;“冲茶无食头冲”。冲出来的第一巡茶,主人不能抢先喝,而要让在座长辈或地声望高的人先喝,之后再从左到右敬在座其他客人,然后才是自家人,最后在全场的人都喝过之后,主人才可以喝茶,如果主人一开始就抢先喝,就会被认为是对客人不尊敬,称为“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敬茶忌满杯。敬茶时,茶水不能盛满茶杯,因为茶是热的,客人接水时易被烫,有时还因杯热而失水,致掉落于地,给客人造成尴尬,所以茶满敬人,实是对人不敬,有欺人之嫌,是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叶忌冲久不换。当主宾喝茶中间再有客人来时,主人必须撤换茶叶重新冲茶,以表达对客人到来的隆重欢迎,如果不换茶就有“慢客”之举;当茶叶冲了几遍后茶色会变得稀薄“无茶色”时,也要换茶重冲,以表达对客人尊敬之情;端茶忌手指向人。客人自己端茶时,要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这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并且对茶盘上三茶杯中先拿哪一杯也很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拿旁边的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忌单手接茶。若老辈或主人拿茶给年轻人饮用时,年轻人忌用单手接茶,否则是无礼貌,缺家教;茶杯忌重放。饮茶时,要先就茶杯小心端至上唇边轻闻一下,细细地品味,接着一饮而下,留在杯底的茶汤要顺手倒于茶盘中,把茶杯轻轻放下,不可重手放,否则会弄出很大的杯盘碰撞之声来,使人认为这是“强宾压主”之举,最后还要嘴唇翕动两三下,以回味茶香,也表达对主人好茶及泡茶技艺高超的赞赏之情;忌长时间不走,影响主人休息。当主宾饮了一段时间后,客人如果发现茶色稀薄,主人还不换茶,就要懂得主人对己已冷淡,或是久坐影响其作息时间,是暗下逐客令之意,便要起身告辞,否则就是没趣味,不懂得人情世故,更增主人讨厌之情;茶杯忌擦盘沿。前往友人家,或随友人去不相识的地方喝茶,提起茶杯时忌擦盘沿,否则被认为是寻衅;忌饮夜间茶,因为“隔夜茶,毒如蛇”。
㈦植物在潮汕民间俗语中的应用
俗语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包括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的文化事象。潮汕人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创造了丰富多彩、潮味十足的俗语,而植物在这些民间俗语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今年番薯不比旧年芋”“会算不除插米换番薯”“食蒜,有钱算”“三斗油麻倒无一粒入耳”“十月菜头当洋参”“一粒梅,三斗火”“乘风敲橄榄”“普宁豆干,热单畔”“橄榄尻仓——坐不缀”等等。
二、植物在潮汕民俗中应用的文化审视
植物在潮汕民俗中被广泛地应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值得我们去研究。
㈠浓重的信仰崇拜
潮汕人的主体是中原移民。因战乱而远离故土入潮的中原移民,唯一能随身带走的恐怕就是他们的信仰和对祖宗的怀念。他们带来了各地的许多信仰崇拜,而又与当地土著居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相融合,形成潮汕民间信仰崇拜,既具有中原汉民族信仰崇拜的共性,又具有潮汕民系地方特色。潮汕民间俗神崇拜习俗和佛教、道教等宗教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极强功利的文化景观,其功利性特征主要表现于祈福消灾,趋吉避凶,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占验效应。
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大自然养育了万物。潮汕人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掌握了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经验。在众多的日常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对植物的崇拜现象,体现了潮汕人对养育生命的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1、植物崇拜。植物崇拜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一些树木、花草赋予某种灵性与神力,往往能主宰人的生死老病痛,改变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植物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然崇拜是原始社会一种极其普遍的信仰形式,是原始人类最初的一种认为自然物和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信念。在原始人眼里,强大的自然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鸟兽虫鱼以及神秘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电、霓虹云雾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在不能征服和认识它们的时候,就只好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与活动,就叫做自然崇拜。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一切自然崇拜的自然物,都是被视为与人同性的。因为“驱使人去崇拜某个对象的那种感情,显然是以这个观念为前提:即人认为对象并不是对这种崇拜无动于衷的,它有感情,它有一颗心,而且有一颗感知人类事务的心。”植物崇拜固然不是潮汕人特有的,但在潮汕民俗中有突出的表现却是不争的事实。潮汕人的植物崇拜,符合信仰崇拜的一般规律和基本通则。
⑴对五谷爷神的崇拜。崇拜五谷之神是我国古代中原汉民族的信仰之一。潮汕地处南方,水稻是其主要的农作物。稻谷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食粮,深受人们的崇拜。因而潮汕人每年六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五谷爷神活动。

微信截图_20230209163952.jpg


⑵对树木的崇拜。树木常常在俗信中被认为是神灵附着的地方,一些高大、茂盛、粗壮、形状怪异的树,往往带有某种神秘色彩,被迷信的人所崇拜、敬祀。潮汕人对树木的崇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事项:
其一、敬祀树神。潮汕民间流传“千年古树会成精”的说法。人们对那些根植于村前塘边、庙前寺后的老榕树、龙眼树、松柏树等奉为树神,设置“树爷宫”,定时烧香祭祀,当中,求儿女者有之,治病心切者有之,贫困潦倒者有之,渴望发财者也有之。
其二、禁忌对一些老树木进行砍伐。潮汕民间俗以为有神灵的树林是神圣不可侵犯,大凡古树,宁愿老死,也不砍伐,甚至禁止在其中大小便,否则会有灾祸发生。 
其三、墓地树木的种植与保护。潮汕民间喜欢在故人的坟上种上一棵树,或插上一树枝,因为树是有生命的,人们以为这样可以引魂上天,而且,据说坟上植松柏能够保护尸体不被怪兽侵害,人们相信,坟地上树木的枯荣,反映着地下的亡灵安否,所以,毁坏别人坟地的树木是犯忌讳的。
其四、清明惜柳。柳树洋溢着春天,垂垂柳枝意味着生机,因而旧时潮汕人清明上坟时要折柳枝以祭死者,把柳枝插悬门眉。柳也是甘露,所以求雨时总要戴上柳条帽,或把柳枝插在甘露瓶中。
⑶对植物花果的崇拜。民间认为花有花神,专管人的容貌,若爱护花草,则会容貌秀美,若随意糟蹋花木,便会长得丑陋;若用手指花,花儿就会脱落,结不成瓜果,因而忌讳以手指花。由于人们生存需要依赖吃食植物的果实,所以对植物的果实有着种种崇拜心理,民间禁忌小孩手指果实就是其表现。
2、生育信仰。生育信仰是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对生育现象不理解而产生的一系列对人类自身生育、繁衍行为为对象的崇拜以及相关的仪式。人们以相似律的思维方式和从“万物有灵”的观念出发,根据自然界一些比较直观的生命现象来推测人类自身生殖繁衍的原因,往往惯于把人与植物等量齐观,视为同类。潮汕民俗中应用的植物,就充分体现了潮汕人的生育信仰。
潮汕农村妇女喜欢以各种花果作为乳名,如“木仔”、“石榴”等,花果则隐喻女人的生殖器官。还有以植物之名命名的,如“石榴”“兰”“桃花”“杏花”,它们有的象征繁殖力,有的象征女性的艳丽和可爱,女性用这些植物做名字,是对人的生命力的崇尚和赞颂。石榴、莲花、香蕉等植物被大量地应用于潮汕民间婚姻习俗,期盼早生贵子,多子多福,这是生育信仰的充分体现。

微信截图_20230209163944.jpg


㈡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它的地域和群体特征。因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定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而人类创造文化则是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文化。
潮汕地处南方,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江有海无沙漠草原,有雨有风无冰雪,其植物与其他地方尤其北方有一定的差异。潮汕先民在创造民俗文化中对植物的选择,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如旧时春节使用的槟榔、清明节制作朴籽粿的朴籽树、中秋节送老人的林擒(原为泰国进口,现已成为潮汕特产)与香蕉等水果、制作杂咸的大菜与橄榄,以及石榴、“抹草”等等。
㈢明显的季节特征
传统节俗具有“四时吉庆,四季飘香”的特点,也就是说,传统节日是按照一定的规则,错落有致地分配在春夏秋冬的四季里。节日在四季的分布并不十分均匀,相反却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就潮汕传统节日的季节性特点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节日的设置和安排依据农闲农忙分别对待的原则进行。在农闲的冬春两季,安排的节日较多,且节日的活动内容多,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一些;而在农忙的夏秋两季,则安排的节日相对要少,活动内容和时间也相对要短少一些。如一年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年节,即安排在冬春之际的农闲时节。其二,节日的季节性表现在各个节日里的娱乐和饮食活动是因时而设、应季而生。娱乐方面,春节、元宵的“营灯”、烧塔等活动,能给冬寒里的人们增添几许热度;清明踏青和放风筝,是因为大地回春,到处都春风浩荡、生机喜人,正是人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脱去一冬的郁闷,去享受明媚春色的良辰吉时;端午赛龙舟,则是天气转热,适宜水中嬉戏……饮食方面,夏秋多水果,于是这个时节的节日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水果就较为充足;冬春猪壮鸡肥,于是年节、元宵节等节日里,便是肉食丰盛……可见,传统节日的娱乐和饮食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无疑是传统节日对天人合一的遵从,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恰恰造就了传统民俗文化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春华秋实,植物本身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节送柑桔、人日节食“七样羹”、中秋节送林擒、龙眼、红柿……潮汕人因季节而定,与时俱进,将植物有机地溶入民俗中。

微信截图_20230209163935.jpg


㈣鲜明的象征与隐喻特征
象征与隐喻是民俗文化较为突出的两大特征。象征一般是指非语言的符号表达活动。人们总是通过大量物象、表象、意象、图象等表露出来的某些迹象或单纯现象,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也就是说,每一种具体事物都有一定的数量、形状、色彩等具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人们通过联想、比较以及运用谐音、会意等方式,赋予它们某些特殊意义,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以约定俗成的惯例,达到人们的心理效应,成为民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民俗文化。正如德国著名学者卡西尔(Cassirer)所指出的,象征是通过外部物质世界中的符号显示内部精神世界中的符号,或从可见物质世界的符号过渡到不可见世界中的符号。民俗文化的象征特征主要有物化象征、符号象征、仪式象征三种表现形式。
物化象征是指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物体来表达某种意象。植物在潮汕民俗中的应用就充分地体现出鲜明的物化象征特征。潮汕民间人日节所食的七样羹,均谐音取义,以兆吉祥之意。芹菜,谐音勤财,象征勤奋发财;葱,谐音聪,象征聪明;蒜,谐音算,象征有钱算;春菜,谐音春财,象征发大财;芥菜,潮人叫大菜,谐音大财,也是象征发大财;莞荽,谐音缘随,象征有姻缘到来;百合,象征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合起来,成为一句吉利语:勤快、聪明能计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入韭菜,那就是“久久发财”了。借菜谐音寄以美好祝愿,这一节俗与大自然的节气相配合。
七夕节“出花园”的孩子,中午食的菜卓,青菜以厚合、青蒜、葱、芹菜等为主,象征孩子长大后能会算会除,聪明勤快,处处合心想。
孩子入学第一天吃的四道菜,猪肝炒芹菜,象征聪明,日后做大官;鲢鱼象征长大能长进成龙;四方豆干象征黄金印;一对红鸡蛋象征连中双元。
普宁洪阳女方受聘后回敬男方的习俗中,春草二丛,象征草头结发;猪心一个,象征同心;五样种子(稻谷、绿豆、酵母饼、龙眼干、薯粉丸),象征五子登科;香蕉若干,象征招子成行;甜糖乌豆球,象征克绍萁裘。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特征,是将本来的意义隐蔽在某种标志物后面或者经过某种比喻,曲折地反映某种信义的象征,有联想隐喻、谐音隐喻、暗示隐喻。植物在潮汕民俗中的应用就充分地体现出鲜明的物化象征特征。
潮汕村庄习惯“前榕后竹”。就是说,榕树要种在屋前面,竹子要种在屋后面。潮语叫榕树为“成”,“前榕”暗示事业有成;竹则象征节节攀升,暗示日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姿娘仔”的嫁妆喜欢锈有莲花、吹笙童子的画图,隐喻“连生贵子”;出嫁时,往往在肚兜绣上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图案,隐喻的是喜庆快乐,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潮汕民间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买柚子拜月,因为柚谐音“油”,隐喻富得流油;而柚子民间称为团圆果,象征月下合家团圆。
孩子入学第一天祭拜孔子所用的糖葱是中空的,隐喻孩子通窍,不闭塞,将来有长进。
㈤极大的功利性
1、表达内心意愿,营造节日欢乐气氛。民俗中的节庆以庆贺丰收,欢庆人畜两旺、吉祥幸福为主题,“往往形成喜庆的连续性或系列化”,特别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节日中,人们将各种植物视为必备用品,同时还进行巧妙的组合,名以喜庆的名字,表达内心意愿,营造节日欢乐气氛。这当中就包含富有物性的植物。过年接待来客,主人在客厅摆放槟榔、柑桔,意为“宾临大吉”,表达了主人的美好祝愿,更是点缀了节日喜庆祥和气氛。正月初二,女婿给岳父岳母“拜正”习俗,必携带香蕉与大桔等礼物,谓之“招吉”。
2、满足趋吉避邪的心理需求。趋吉避邪是民俗的一大功能。旧时老百姓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不好,易受各种疾病的困扰而伤害,因而祈求平安健康,避免生病中邪,就显得非常重要。自然界中的草木,充满生机与活力,而四季飘香的花果,往往激发人们的情趣,因而也被引入各种节俗中,并形成了一系列驱邪避邪祛病的节俗内容。潮汕民俗中的植物崇拜,能有效地满足了人们趋吉避邪的心理需求。
潮汕人初一早吃“飞龙菜”、豆干,其意头是新年飞黄腾达,发财当官。元宵节家家户户喜欢在门楣上榕树叶和竹子,妇女喜欢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端午节时,各家各户都在门檐上插菖蒲、艾草,是为了禳邪招福。旧时潮汕民间喜欢穿草鞋,是因为草鞋能去邪气,驱鬼怪。红花在婚嫁、丧葬、“出花园”、小孩受惊夜啼等习俗中大量应用,盖因“红花是皇帝,红花辟邪气”。迎神、游神时,乡里老大,一手拿着石榴枝,边走边用石榴枝蘸水挥洒,是为开路净道,表示四方吉祥。潮汕人喜欢在自家门口种仙人掌,是为了辟邪。

微信截图_20230209163915.jpg


3、极具保健功效。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珍惜生命、健康向上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为了达到此目的,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同各种疾病进行不懈的斗争,这在众多的传统民俗中,特别是节俗活动,也得到了有效的体现。这些民俗活动,或以心理暗示为旨归,或以药物预防为要义,或以健身强体为目的,或以讲究卫生为关键,都最终达到了祛病健身的功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清明、端午、重阳之时,的确是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的易发期,而年节时人员往来频繁,也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因此,祛病健身类民俗活动,既有其重生贵生的传统根源,也确有其现实的客观需要。潮汕先民在年复一年的民俗活动中,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极大保健功效的饮食习俗文化。
潮汕民间春节食槟榔习俗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的保健功效。李调元的《与编修王春甫分赋岭南草木三十首》中有一首专咏槟榔的诗,曰:“南天客果礼尤需,叶少灰多味胜无。我爱红唇尝一颗,颊潮已觉汁如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槟榔“苦辛温涩,无毒”,“苦以破滞,辛以散邪”,能“消谷、逐水,除痰,辟杀三虫”,而且能“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从脾调中,除烦,破症结”。潮汕古为瘴疠之地,天气湿热,瘴疠疫疾猖獗,再加上医疗条件较差,因而潮汕人春节食槟榔,“啖之当果食……不食此,无以祛瘴疠”;潮汕人人日节食“七样羹”,是古代医家提倡菜肴丰盛,荤素兼食的饮食文化,极有利于促进胃肠消化吸收,维持体液酸碱平衡,预防节日便秘,祈祝春节吉祥如意,身体健康,故而潮汕俗语称:“食七样羹,食老变后生(即年轻)”;清明节食蒸朴籽粿,则可清风祛淤,清脾健胃;端午节食粽子,是因为“食粽才健壮”;食栀粿,是因为“栀子,有清热泻火,除烦解郁,凉血解毒,主治胃中热气,泻三焦火,除时疾热,去热毒风等功效”;食真珠花菜,是因为可以除去腹中毒质;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等节日食鼠壳粿,是因为“食之可避时气”。妇女坐月子,一定要用艾草煮成汤,兑在热水里面洗身,这有止痒去癣的功效。
综上所述,植物在潮汕民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潮汕民俗由此而更加丰富多彩。潮汕民俗广泛应用植物,符合信仰崇拜的一般规律和基本通则,充分反映了潮汕人的信仰崇拜,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明显的季节特征以及鲜明的象征与隐喻特色,大大营造了节日欢乐气氛,具有趋吉避邪与保健功效。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