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民间崇拜的地方性神明,其由来有故事

时间:2023-07-13 16:27:58       点击:
更多

潮地古属百越,自然环境恶劣,台风、地震、暴雨、干旱、瘴疠等时时造成极大破坏,潮汕人成为一个十分缺乏安全感的族群,故而“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潮汕人是一个敬重神明的族群,有强烈的敬神乐生生命意识。据统计,全国祭祀神祗260多种,潮汕有200余种。

在潮汕人崇拜的各种神明中,土地公、妈祖、灶神、水仙爷等为全国共神;如来佛、观音、上帝、番公(即耶稣)等是进口神明。潮汕先民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除了传承、崇拜全国共神与外来神明之外,还又创造了不少本地神明,并编造了不少关于解释神明由来的故事。
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主要是粤东地区及台湾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潮州府属于的潮安、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揭阳、潮阳、丰顺等九县内,都有立祠奉祀”。关于三山国王由来,潮汕民间流传的是“肇迹于隋”的传奇故事。

图片

相传1400多年前,中原有三位侠义之士,一个叫连杰,号清化,生得眉清眼秀,是教书先生;一个叫赵轩,号助政,脸似重枣,蚕眉凤眼,是个屠夫;一个叫乔俊,号惠威,豹头环眼,黑脸胡须,是烧炭者。他们都有—副忠心赤胆,义侠心肠,且能文善武,故结为异姓兄弟。南北朝时,五胡乱华,长期混战,人民惨受干戈之苦。出于护国庇民之心,他们协助隋朝开国君主杨坚,杀子诸王,平定天下,完成帝业,因而被隋文帝封为驾前开国三大将军。隋炀帝之后,越王杨侗即位,宇文化及引兵来攻,他们又助隋拒敌,打败了宇文化及,救了杨侗,被封为大元帅。但是,他们三人不贪人间荣华富贵,在一个夜里,挂了大印,写下留书,走出中原。他们来到了东辽地界,找到三座高耸入云,风景秀丽的山峰——巾山、明山、独山,便隐居修行而成正果,成了三山之神。
这样,三山国王“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成为潮汕民间十分崇拜并流行的地方保护神。
在潮汕,各地都有游三山国王民俗活动。《韩江闻见录》这样描述三山国王在潮汕地区被祭祀的情形:“有如古者之立社,春日赛神行傩礼。酢饮酣嬉,助以管弦戏剧,有太平乐丰年象焉。”潮汕游三山国王民俗活动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的是揭西河婆三山国王游神活动。
珍珠娘娘
潮汕地区建有不少珍珠娘娘庙,珍珠娘娘俗称“珍珠妈”,专门医治天花、麻疹、痘疹等儿童疾病,是民间十分崇拜的少儿保护神。潮汕民间流传一则珍珠娘娘由来的传奇故事。
传说,珍珠娘娘原是玉皇大帝的次女。有一次,她偷偷下凡,观看人间风景,察看民情风俗。她发现,潮汕地区的天花、麻疹、痘疹病魔严重,残害少儿生命。她决定长驻潮汕,驱疫护幼。她返回天上,先找到太白金星李老君,祈求李老君给她传授妙法,造福人类。正在此时,她私自下凡的违规行为被玉皇大帝发觉,玉皇大帝派出天将天兵把她捉拿归案。李老君急匆匆随着天将天兵赶来天宫,向玉皇大帝呈知二仙女的仁心。玉皇大帝听说,转怒为喜,责令她好好向李老君学法,然后到潮汕地区驱疫镇魔。
二仙女妙法学成之后,下凡到潮地,以民间游医的身份出现,专治小孩的麻疹、痘疹、天花,哪里有疫情就到那里去赠医赠药,药到病除,民众欢声四起。她还向一些民间的智者传医术,授方剂。民众不知她姓甚名谁,只知她有一颗比珍珠还可贵的心,就称她为“珍珠姑娘”。忽然,珍珠姑娘失踪了,民众遍寻不着。好在她的一些医术方剂流传下来,患麻疹、痘疹、天花等病的患儿依然能得到一定的治疗。潮阳是最大受惠于珍珠姑娘的地方,那里的民众感恩她,怀念她,于是,某村就盖庙敬奉她,庙将落成,村中族老梦见珍珠姑娘。珍珠姑娘将她下凡之情告诉族老,说:“天上人间有别,我不能长居人间,已被父皇召回。父皇念我救治民间少儿有功,封我为辅国佑民护婴保童天妃,我在天上将继续行使人间护婴保童的职责。”族老醒来,告知乡民,改称“珍珠姑娘”为“珍珠娘娘”,即将竣工的庙就称为“珍珠娘娘庙”。

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天花被消灭了,麻疹、痘疹也不是麻烦的病症了,珍珠娘娘已大功告成,完成了历史任务,但潮汕人对珍珠娘娘的崇拜“涛声依旧”。潮阳、达濠等地建起了一座座珍珠娘娘庙,香火一直在持续,近十年来,愈来愈旺。这并非是民众还完全依赖珍珠妈来驱疫护婴,而是人们通过这个平台,捐款支持公益事业,其中主要有修路、建老人活动室、济助困难者……。
雨仙爷
雨水是对万物生存至关重要的物质,但它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时而多,时而少。雨少则旱,雨多则涝。旱或涝直接影响到农牧业生产的收成,甚至会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因此,农牧民十分忌讳旱、涝。中国自古以来用农为主,因而在各种自然崇拜中对雨神的崇拜最为普遍,最为经常,从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雨神文化。潮汕民间最信仰的雨神也是本地神——“风雨圣者”,又称“雨仙爷”“孙雨仙”。其偶像是一个头不戴冠,身不穿袍,脚不着靴,头上只盖着一顶尖头竹笠,扎着一块红肚兜的农家小孩子。潮汕到处建庙供奉“孙雨仙”。关于“雨仙爷”的由来,潮汕民间流传有故事。

图片

宋朝某年夏天,揭阳县桃都孙畔村的人,一边忙着在田里割稻子,一边忙着在晒谷场晒谷子。午后,太阳挂在天上,雨仙却丢下镰刀,一口气跑回家里,对嫂嫂说:“快收谷子,天就要下雨啦!”嫂嫂不听他的,还骂他呢。
雨仙急了,又跑到邻居家里说:“快去收谷子,天就要下雨啦!”邻居说:“连你嫂嫂都不信你,谁肯相信你!”雨仙见大家都不理他,慌忙再往家里跑,他知道收谷子已来不及了?就摸了四只捉虾笼子赶到晒谷场,把它们塞在埕子四角的出水口。一会儿,果然乌云飞来,“哗啦”一声响,大雨狂倒啦。
雨过天晴,村里好多人的谷子都被冲到溪沟里去了。嫂嫂慌慌张张跑到晒谷埕一看:全完了,埕子上洗刷得干干净净,一粒谷子也看不见了。嫂嫂呜呜的哭起来,雨仙拉着嫂嫂到埕子角说:“免哭免哭,谷子没有流走,都被虾笼堵在这里啦!”嫂嫂不好意思地笑了。
雨仙观天测雨的事,很快在乡里传开了,但乡亲看他是个小孩,还是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有一年天大旱,江涸池枯,田里没水不能插秧,潮州府太爷设坛在开元寺求雨。那天,雨仙跟他哥哥进城买米,路过开元寺,见里面人山人海,想跑进去看热闹,可是把门的差役不让进。他便钻人缝往里瞧,只见院子里搭着个大竹棚,府太爷正领着好多和尚又烧香、又诵经、又磕头。雨仙看着看着,“嘻”地笑出声来。差役叱他嘲笑太爷、侮辱佛祖,求不来雨,要拿他治罪。他不服,和差役吵了起来。府太爷闻报叫差役把他绑起来打四十大板。可是雨仙并不疼,倒是太爷觉得棒子打在自己屁股上,疼得很难受,只好喊停。太爷想:看样子这小孩不象平常人,就问他:“你笑我没本事求雨,难道你能?”
“天听我的,我能叫天下雨。”“要是不下呢?”“你们把我烧死好了。”
府太爷半信半疑,一面叫人给他松绑,一面叫入砌起柴垛?限时限刻要他求得雨下。他跳上案台,躺下去,顺手把尖头竹笠盖在脸上,还翘起二郎腿,美美睡了一觉呢。眼看时限将到,天空还没有半丝雨意,太爷命人准备点火,围观的人暗暗为他捏把汗。忽然,他一骨碌爬起来,举起竹笠,朝天上扇。扇一下,乌云满天飞;扇两下,电闪又雷鸣;扇三下,大雨哗啦啦地下。
府太爷这才惊服,要来找雨仙,可雨仙趁大家正在避雨已跳下案台拔腿跑了。府太爷为了奖赏他,便令差役追赶。一追追到他的家乡附近,雨仙以为是要抓他,眼看快被追着了,忽见路旁有棵空心老樟树,便急忙钻进树洞里去,从此再也没出来。村里人就把樟树干锯下来,塑成雨仙摸样,建了座庙把他供奉起来。府太爷还奏请朝廷,封他为“风雨圣者”。
“风雨圣者”“雨仙爷”,就是降雨解旱,是农田之神,是潮汕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潮汕地区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350—2200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的两倍,是多雨的地区之一,但潮汕民间为何还要创造一个雨神呢?潮汕地区雨水充沛,这是事实,但有时由于副高压的影响,潮汕地区也会发生干旱,因此,靠天吃饭的潮汕农民,就非常需要降雨,而在古代,祈求神明恩赐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公婆神
祭公婆神在潮汕地区非常普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为祭期,称公婆生。公婆神,潮阳县称“床脚婆”,揭阳县称“公婆母”。她的由来,民间有几种说法,兹介绍揭阳说。
宋朝有一皇子出世不久,日夜啼哭,生命垂危,连皇帝也不知如何是好,遂张榜招贤,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太子。后来,潮汕一位善哺育和调教孩子的妇女,见无人敢应试,便决定进京试一试。说来奇怪,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不啼哭了,病也好了,人也聪明了。皇帝龙颜大悦,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养护理皇子的她,听知皇帝到,一时忙了手脚,情急之下,躲进皇子眠床下,并惊得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身亡。皇帝深感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称为“阿婆”。后来人们把“阿婆”当作儿童的救护神进行膜拜。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按理说,本来这一天是“阿婆”的忌日,而人们却称此日是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每年这一天,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神灵请至家中奉祭拜,至孩子十五岁“出花园”方才结束。

图片

公婆神由来的故事,还有澄海说、潮州说、饶平郭子仪说等。每年七夕节,潮汕家家户户都要为未满15岁的小孩举行拜公婆神仪式。家祭的公婆神不立偶像,只用一个瓷碗作香炉,放置在房里旧式四角眠床的床下或床里的木架上。祭拜时要在眠床上放一个大筐葫,炉和祭品都放在“葫”里,目的是为了不弄脏眠床。祭品有饭、汤圆、果品和三碗菜,计一碗鱼,一碗煮红糖的油煎豆腐,一碗豆粉丝煮蛋、猪肉。由这间住房的主妇焚香祷祝,保护孩子们平安,然后燃蜡烛、火化纸钱,祭拜礼仪便告结束。小孩一直到15岁“出花园”才不用拜公婆神。有些家庭,除每年七月七日祭公婆神外,还要在元宵与除夕再祭,表示从年头到年尾都对公婆神敬重与虔诚。哪家的孩子患麻疹或出天花,也要祭拜公婆神庇佑平安。
安济圣王
潮州南堤有一座青龙古庙,又称安济王庙。这座神庙历史悠久,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这座庙原是祀青蛇神的,潮人敬蛇如神,特别崇拜一种碧绿色的小青蛇,称青蛇为青龙,遂建青龙庙以祀之。据乾隆《潮州府志·寺观》载:“前明滇有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号安济灵王。”这个神像即蜀汉永昌太守王伉之像。安济圣王崇拜由来,潮汕民间有故事。

图片

明朝时候,潮州城南门外的谢少苍做了四川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府官。有一年,当地久旱无雨,田园失收,饿孚遍地,奸商趁机抬高粮价。谢少苍来不及请示朝廷,就打开谷仓,赈济饥民。事后,朝廷处罚他曝日七天。曝到第六天,人已剩下一丝气了。忽然,远处飞来一大片乌云,停在谢少苍头顶挡住了太阳,久久不散,他抬头一看,只见云端坐着一个人。他活下来后,把那人的模样告诉乡亲,想寻找那个人报答他的救命之恩。有个老头告诉他,那人就是三国西蜀的有功之臣王伉。王伉死后,百姓为了纪念他,修了座庙供奉他,叫“王伉庙”,就在附近。谢少苍找到那座庙,进去一看,神殿上的塑像正是那天的救命恩人。
后来谢少苍告老还乡,就塑了王伉的神像带回潮州。恰好这时韩江发大水,情势十分危急,神像一供进江边的“青龙庙”,大水就退下去,保住了古城。潮州人把功劳全归王伉这尊神,还封他为“安济圣王”,俗称“大老爷”。从此,庙里的香火很旺盛,圣王的声名也越来越大了。
安济圣王的原型王伉并非潮汕人,但他救了潮籍的谢少苍,挡住了韩江洪水,保护了潮州古城与潮州百姓,因而潮州人把他当作“大老爷”来供奉祭拜,这既是潮汕人好祀神明、知恩必报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潮汕文化的开放性与融合力。
捕蛇爷
在南澳岛云澳澳前乡海滩,闻名遐迩的宋井西北侧约200米处,有一座临海的天后古庙。庙内入门西侧,有一座掠蛇爷的彩色泥塑像。这尊柴老爷,约1人高,坐在高椅上,头披蓝色的布巾,身穿黄衣青裤,长着两道浓眉的红润的脸上微笑着,右手掌捏住一条大毒蛇的脖子,而那蛇身盘紧在右手臂上。每当渔家男女来祭拜天后圣母,总要同时向这栩栩如生的掠蛇爷跪拜烧香。人们为啥这么崇敬它?原来,它是一位为民除害而殉难的捕蛇英雄! 南澳民间崇拜捕蛇爷,其背后有一悲催故事。

图片

话说明朝时期,云澳的荖园、大乡、盐埕尾双向街才开始住有居民,澳前湾近海尚无人烟。这里草木分外茂盛,野兽出没其间。在岸边天后古庙,西侧数米处海滩,一堆乱石头中,有一个狭长石洞,栖息着一条大毒蛇。它伏于洞内,经常袭击由此出海渔民。人们谈蛇色变,不敢在这一带出入。
有—天,从大陆来了摇小咚鼓的货郎兼蛇医的师徒两人。师傅体格雄壮,额宽目大,脸色紫黑,年30多岁。来岛游街走寨一些日子后,渔家得知他俩会掠蛇,便诉说海边大蛇之危害,请求除蛇患。蛇医想,这小荒岛竞有火蛇作孽,民既有求,就应为民除害。于是,他由渔民带路,来至这澳前海滩,观察蛇洞地形,筹划除蛇之计。
他俩见蛇洞向海,深不可测。洞口草木全无,唯存一株树。师傅对徙弟说:“洞口草木都被毒蛇所吃,存这株树,却是怯除蛇毒之良药。”乘蛇不在,他挥起身上所带的刀,吹了树枝,带回大乡寄居处。回来后,把树枝剁碎,成为“柴头仔”,浸在一瓮酒中。
十多天后,药酒已有消蛇毒和毒死蛇之功效。师傅胸有成竹地对弟子说:“徒弟,明早我俩去为民除蛇。我先饮药酒,然后钻洞。蛇若咬到我身体,药酒的药性能转到蛇内,导致蛇死。听说毒蛇大条,万一人被蛇盘缠,你应持刀劈下,把蛇斩死。即使劈到我身上也不要紧,这药酒可驱蛇毒也可治创伤,你不能手软啊!”就这样,师徒约定了除蛇妙策。
那天,师徒持刀,扛着一瓮药洒,前往澳前蛇洞。临走,渔民纷纷送别,祷祝天地,保佑掠蛇成功,师徒平安。
师徒来至蛇洞口,师傅先饮了一、二斤药酒,就钻进洞内。那洞内阴森可怕,看不清蛇在何处。他就象一个警惕的猎手,扬起两道粗黑的眉毛,睁大两只圆眼,紧张地探视着蛇影。
忽然,他脚底踏到了圆滑滑的蛇身,即用右手,敏捷地按住蛇头。几乎同时,蛇身顺着他的右臂,把他的脖子盘缠了起来。那蛇有二米多长,是一条剧毒蛇。师傅怒睁双眼,用左手想拖开蛇身,但因脖子被盘过紧,全身有气无力,无法拉掉大蛇的纠缠,呼吸越来越困难,师傅生命垂危!
这时,徒弟竟被眼前的险景吓呆了,惊慌失措。想挥刀砍蛇,但怕砍死师傅,故忘记了原约,心慈手软,砍不下去。这么犹豫不决,耽搁了时间,师傅的脖子被毒蛇紧紧盘勒,面色变白,眼看是断气了。徒弟见此,嚎啕大哭,发起狠来,索性地把那瓮药酒,全部倾倒下去。大蛇受到药酒浇灌,很快就丧命了。这时,忽逢潮水猛涨,冲进洞里,把蛇医及其脖子上盘着的大蛇,卷起漂流到海面去了。渔民们流着泪,把尸捞上竹筏载上山,进行隆重安葬。

图片

为悼念掠蛇人舍已救民功德,乡民集资,特地以樟木雕刻了掠蛇爷的英雄形象,奉为掠蛇爷,予以祭祀。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