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及其流变

时间:2023-07-04 16:00:02       点击:
更多

 中华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型而著称。伦理纲常深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等等各个领域,亲属之间的相互称谓也有充分的体现。潮汕先民的主体是古代中原移民。潮汕人在继承、保留中原汉民族民间亲属称谓习俗的同时,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又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亲属称谓习俗。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习俗一样发生了流变。本文试在考察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的基础上,对其流变及其原因作粗浅的探析,诚在抛砖引玉,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图片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

所谓亲属,法律上是指人们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婚姻、收养等是构成亲属关系的关键要素。称谓即称呼方式,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它是表述

民间亲属观念和亲属关系的语言符号,也是亲族成员间交际礼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潮汕旧时村落族群,有族内亲和族外亲之分。族内亲即血统关系的宗亲,宗亲属下分为直系和旁系,直系即由自己向上追溯和向下追溯的亲属,旁系是由自己的祖辈或父辈分别繁衍下去的亲属;族外亲则是根据婚姻关系的姻亲,姻亲又分别分为祖母党﹑母党﹑婿党﹑媳党以及姐妹出嫁的家族族系亲属。

亲属间的称谓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叙述制;二是分类制。汉民族的亲属称谓大体由分类制而进展到叙述制。潮汕人的主体是中原移民,受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潮汕民间亲属称谓大多实行叙述制,并按世代世系加以排列。

㈠对本宗族长辈的称呼

1、对父母的称呼最为复杂,有称“阿爹”“阿娘”;有称“阿伯”“阿姆”;有称“阿叔”“阿姨”;还有称“阿舍”“阿爷”“阿丈”“阿兄”与“阿婶”“阿嫂”“阿姑”“阿姐”等。

2、对父亲的生父称“公”或“阿公”,父亲的生母称“妈[ma53]”或“阿妈[ma53]”;公的父亲称“老公”或“太爷”,公的生母称“老妈[ma53]”(南澳人则统称为“祖”);老公的父亲称“祖公”或“老祖”,老公的母亲称“祖妈[ma53]”或“老祖妈[ma53]”。

3、对父亲的哥哥称“阿伯”,其妻称“阿姆”;父亲的弟弟称“阿叔”,其妻称“阿婶”;父亲

的姐妹通称“阿姑”;对阿公的哥哥称“老伯”,其妻称“老姆”,阿公的弟弟称“老叔”;其妻称“老婶”;阿公的姐妹通称“老姑”;对老公的哥哥称“祖伯”,其妻称“祖姆”;老公的弟弟称“祖叔”,其妻称“祖婶”;祖公的姐妹通称“祖姑”。

4、对老伯的儿子称“堂阿伯”,其妻称“堂阿姆”,老叔的儿子称“堂阿叔”,其妻称“堂阿婶”,老伯和老叔的女儿称“堂阿姑”。

图片

㈡对本宗族平辈的称呼

潮汕人对本宗族内与自己平辈的亲戚,一般按年龄和性别不同,以“兄弟姐妹”称之。

1、对直系亲属的男性同辈称谓,大的称“阿兄”“兄”,小的称“阿弟”“弟”;对直系亲属的女性同辈称谓,大的称“阿姐”“姐”,小的称“阿妹”“妹”。

2、对旁系亲属平辈间的称谓,冠以“堂”字,如阿伯或阿叔的儿子称“堂兄(弟)”“堂阿兄(弟)”;阿伯或阿叔的女儿称“堂姐(妹)”“堂阿姐(妹)”。

3、对兄长的妻子称“阿嫂”,有多个,则按排行称“大嫂、二嫂、三嫂……”;对阿弟的妻子称“弟妇”,或直呼其名。

㈢对本宗族晚辈的称呼

1、对本人的亲生儿女,男的称“逗仔”“阿奴”“阿弟”,女的称“走仔”“阿妹”;逗仔的儿子叫“逗孙”“仔孙”“阿弟”,女儿叫“走孙”、“阿妹仔”“阿妹”;逗孙的儿子称“曾孙”,女儿叫“曾孙女”;曾孙的儿子叫“玄孙”,女儿叫“玄孙女”。

2、对兄弟的儿子称“逗孙”,“侄子”;女儿称“走孙”“侄女”;逗孙的儿子称“侄孙”,女儿称“侄孙女”;侄孙的儿子称“曾侄孙”,女儿称“曾侄孙女”;对堂兄弟的儿子称“堂逗孙”,女儿称“堂走孙”。

3、对儿子的妻子即儿媳妇,称“心哺”,有多个的,则按排行相称,如称“阿大﹑阿二﹑阿三……”;还有称“阿嫂”并冠以排行,如称“大嫂﹑二嫂﹑三嫂……”;对儿媳的称呼,直接称呼和间接称呼都一样,但对侄媳妇及侄孙媳,则直接称为“某嫂”,“孙心哺”。

㈣对姻亲长辈的称呼

1、对母亲的母家人的称呼,一般都冠以“外”字,如母亲的父母亲称“外公”、“外妈[ma53]”;外公的父母亲称“外老公”、“外老妈[ma53]”;外公的哥哥称“外老伯”,其妻称“外老姆”等。

2、对岳父﹑岳母的称呼,以前随子女称呼,现在多随妻子称呼,背称则称“丈人”或“丈人公”,“丈母”或“丈母婆”。

3、对母亲的兄弟称“舅舅”,其妻称为“妗”,母亲的姐妹通称“姨”,在背称时则冠以“母”字,如“母舅﹑母姨﹑母妗(或阿妗、阿嫂)”;姑母的丈夫称为“阿丈”“丈”。

㈤对姻亲平辈的称呼

1、对父亲姐妹的子女和母亲姐妹的子女的称呼,都冠以“表”字,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有所区分的是,父亲方的为“姑表”,母亲方的为“姨表”。

2、对妻子的兄弟,一般称呼“妻舅”“阿舅”,现时多随妻子称呼,大的称兄,小的直呼其名;对妻子的姐妹,一般称呼“妻姨”“阿姨”,现时也有随妻子称呼的。对妻子兄弟的妻子,一般称呼“妻妗”“阿妗”。

3、对姐妹丈夫的称呼,旧时多称为“阿郎”,现时多称为“姐夫”“妹夫”或“妹婿”。

4、连襟的称呼,旧称“同郎”“同郎丈”,现时往往以兄弟相称,也有随妻子称呼的,但都背称“同门”。

㈥对姻亲晚辈的称呼

1、对女儿的丈夫叫“阿郎”,背称“仔婿”;孙女﹑曾孙女的丈夫也叫“阿郎”,背称孙婿﹑曾孙婿。

2、对妻舅﹑姨丈的儿子称“外甥”;妻舅﹑姨舅的女儿称“外甥女”。

㈦夫妻间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阿老”“翁”“老翁”“某人伊阿父”,丈夫称妻子是“阿老”“老婆”“嬤”“某人伊阿嬡”;有时夫妻间叫一声“喂”,就算是对对方的称呼了。

亲属称谓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综观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我们可以发现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明显的等级界限。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不仅有宗亲和姻亲之别,即使在宗亲内部,尊卑长幼之间的称谓也有严格界限,不可逾矩。潮汕人注重辈分,辈分大的亲属即便年龄小也应当以长辈待之,表现出浓重的伦理观念。

其二,十分复杂。仅就叔伯间的称呼就可以衍生出五花八门的称谓:如堂叔﹑表叔﹑表舅﹑姑丈等,几乎每一门亲戚都能找到对号入座的称谓,不仅纷繁复杂,而且难于记忆。

其三,明显的地方方言色彩。潮汕方言是从闽南方言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分支。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中有着明显的地方方言特色,如“翁”“嬤”“妗”等。同时,由于潮汕方言是“现今中国方言最远古、最特殊的”方言,是“中国古语保留最多的一种”,被誉为语言的“活化石”,保留着许多古语的特点,“阿爹”“阿娘”的“阿”字,就是保留了古汉语的成份。而由于“潮汕九县,县县有语”,因此,亲属称谓在潮汕各县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是南澳这个仅有七万多人口的海岛县,也有云澳、青澳与深澳、后宅的差异。

其四,偏称。所谓偏称,“就是不依从原来的称呼而改用别称”。潮汕民间亲属称谓的偏称,最常见的是对父母的称呼,即称父亲为“阿伯”“阿叔”“阿丈”“阿兄”,称母亲为“阿姆”“阿姨”“阿婶”“阿姑”“阿嫂”“阿姐”等。只有到了父母去世,才称父叫母,谓之哭父哭母。偏称的目的是回避八字相克。过去的人认为如果父母与子女的八字不合,就会发生克子或子早夭折的惨剧,于是便设法在称谓上否定这种父辈与子辈的关系,以欺瞒无常,求得平安。偏称现象在潮汕一些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迷信盛行的地区特别流行,它反映了民间迷信心理和语言的灵物崇拜,为了避凶求福,甚至可以打破亲属称谓的伦理常规。

图片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的流变及其原因

民俗文化源于生活,根于市井百姓,行于社会,必随社会变迁而变化,所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也是“与世推移”,不断发生流变的。考察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的流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正如著名学者罗湘英所说的:“亲属称谓是文化和时代的方向标,考察亲属称谓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的变化”。

㈠流变

1、从有到无———些民间亲属称谓习俗的流失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时至今日已有不少销声匿迹。如旧时称父亲为“阿舍、阿主”,如今在年轻人当中已没有这样称呼;旧时称姐夫﹑女婿﹑孙女﹑曾孙女的丈夫为“阿郎”,现在只是平辈称“阿郎”,晚辈的则只称名字;旧时对老公的兄弟的儿女,称为“堂阿伯”“堂阿叔”“堂阿姑”,现在也没有这样明确界限,而通称“阿伯”“阿叔”“阿姑”;旧时在大家族生活,对老祖公的兄弟姐妹称“老祖伯”“老祖叔”“老祖姑”,如今对于这样遥远的亲戚已很少有人联系,因此,这些称谓也在逐渐消失。

称父母亲为“爸”“妈”是解放以后才出现的,最初也只是城市人的“专利”,而今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村的年轻家庭也都与城市人一样称呼了,旧时有称“阿伯”“阿叔”“阿姆”“阿婶”“阿嫂”的,已位数极少,只能在农村地区或城市中上了年纪的人才会这样称呼。

2、从旧到新——一些民间亲属称谓的新构

旧时妻子对丈夫父母家人称谓是随子女称呼的,是谓“潮汕女人小一辈”。如对丈夫的父母称“阿公”“阿妈[ma53]”,现在则随丈夫称呼,称“爸”“妈”;旧时丈夫对妻子兄弟姐妹的称呼也是随子女称呼,如称妻子兄弟为“舅”,现在一般随妻子称呼,有的则直呼其名;旧时对“阿公”“阿妈[ma53]”“外公”“外妈[ma53]”的称呼有比较严格的界限,现在则大多不分内外,一律都称“阿公”“阿妈[ma53]”;旧时夫妻间的称谓都以“喂”字一类口头语相互称呼,现在则叫“老公”“老婆”“亲爱的”之类;旧时对岳父岳母的称呼随子女称呼,现在则大多随妻子称呼;从前对姐妹的丈夫称为“阿郎”,现统称姐夫﹑妹夫,或妹婿。

3、从无到有——一些新的亲属称谓的生成

随着时代的变迁,潮汕民间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亲属称谓。如现在的小孩子喜欢称父母为“爹地”“妈咪”,而一些中年人则会称自己的父亲为“老政府”“老革命”;夫妻间的称呼就更开放,除了“老公”“老婆”外,还有“达令”“甜心”“亲爱的”等亲昵的称呼;有时丈夫叫老婆,则直呼“老姿娘”。

㈠流变原因

1、社会现实生活的巨大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殖民侵略的痛苦中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潮汕地区作为祖国的南疆,最早沐浴在欧风美雨之中。“自1861年汕头开埠以来,潮汕地区的商业发展与日俱增,有商号4万余家,从商人员数十万。至20世纪30年带,汕头新建4000余栋楼房,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中心拥有3500家商号的南中国繁荣商城”,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潮汕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咸同间开汕头为埠,交通事业日进千里,凡轮船、铁路、公路、邮电、航空,靡弗具举”。伴随着这一巨大变迁,潮汕社会结构逐渐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商业社会,逐渐从以宗法思想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的农村生活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城市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潮汕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进。老旧的文化模式、传统观念日益受到巨大冲击,新的观念正在生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快,职业变动频繁、人员流动空前,还有家庭小型化等,都是不可能阻止的历史趋势”。而“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里,没有哪一种传统可以固守本原而不作任何改变”。

现代的潮汕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多已不再和父母长辈居住在一起,过去的三代同堂,老老少少同住在祖屋里的场面已越来越少见。由于城市商品房的兴起,潮汕人现在更愿意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的方式居住,有些年轻人结婚后也不与父母一起住,夫妻俩另觅爱巢。一些血缘关系较远的亲属已经很少走动,甚至“老死不相往来”,除非本宗族有什么大型祭祀活动或庆典,才会聚在一起;血缘宗族观念的弱化使得宗族亲属间关系日渐疏远,二世外姻亲更是不会有什么过深的交往,从而也导致等级森严,讲究亲疏尊卑的亲属称谓变得不再严格,日趋随意化和方便化。如旧时对“阿公”“阿妈[ma53]”“外公”“外妈[ma53]”称呼有比较的界限,现在则不分内外一律所称“阿公”“阿妈[ma53]”等。

图片

2、价值观念的转变

近代潮汕自开埠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巨变引发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剧烈碰撞,也导致潮汕人价值观念的转变。随着传统宗法制度与观念的破裂,族长权威的弱化,潮汕人的个人自主意识开始逐渐增强。以婚姻为例。过去潮汕年轻男女的通婚更多的是两个宗族的结合,讲究门当户对,媒妁之言,几乎毫无个人意愿可言。而如今结婚早已是年轻人自己的事,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尽管也要征得长辈同意,但也仅限于双方父母,而不在乎整个家族,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潮汕人不再以家族为本位,不再依附于宗族,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个性开始鲜明化。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潮汕人在称谓上不再拘泥于等级的要求。

3、外来文化的影响

作为较早开放的地区,潮汕人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海内外潮人的频繁流动,给潮汕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人是观念﹑信息﹑文化的载体。当人迁移流动时,不论是迁徙流动的个体,还是群体,所具有的各种文化特征,所遵循的文化模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毫不例外地随着移动”。海内外潮人的流动使得潮汕地区吸纳了各种外来文化。而“外来文化的传入常常是促使传统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强烈的催生剂”。潮汕大地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其传统的民间亲属称谓也发生的演变。如称父亲母亲为“爹地”“妈咪”等港台式称谓;称叔伯婶姆为“uncle、anty”等等西式称谓,在潮汕年轻人当中已是司空见惯的称谓。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人们科学知识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包括民间亲属称谓习俗中迷信的东西,也逐渐被打破。如旧时的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中,一般称父亲为“阿伯”“阿叔”。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科学技术文化特别是医疗条件比较落后,人的生命健康不受保证,显得低贱,将名字、称谓叫得贱些,反而易生长、有保证。于是,人们往往采取一些变例的称谓,借以冀望老少双方之间均能平顺、延年益寿,如今这样的变例性称呼已经很少见到。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父亲会大大方方的叫一声“老爸”,如要他们改称“阿伯”、“阿兄”,那简直无法理解。

科技的进步大大拓展了现代人的交际范围,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以大家族为中心,而开始走上社会,有了各自不同的交流圈子。交流范围的扩展使得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亲戚交往变得不再重要,因而亲属称谓习俗的流变也在所难免。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方便,QQ的兴起使得天南地北的陌生人顷刻间在虚拟的网络上成为朋友,而MSN则成为熟人间互相联系的主要方式,现代人只要一上网,挂上QQ,打开邮箱,就可以结交天下,如此方便的交际方式使得人们懒得再身体力行地走亲戚,因而一些亲属关系日渐疏远,亲属称谓习俗也逐渐流失,这也暴露了现代人情感生活的匮乏。现代人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找到朋友,却不愿在现实生活中去走访亲戚,亲属称谓习俗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潮汕人对宗族情感的冷漠。

5、计划生育的效应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是建立在传统的宗族观念的基础上的,宗族的兴盛繁荣是亲属称谓习俗得以延续生存的的必要条件。在旧时村落,潮汕人聚族而居,一个大宗族往往支系众多,人多势众,完全符合潮汕人“多子多福”的观念。宗族势力庞大,族长的权威有时更比地方官还要大,因此,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一直得以维系,尊卑亲疏的辈分也一向泾渭分明。可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结构的嬗变,古老的宗法观念已不像过去那样牢固地维系着人际关系。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是加剧了宗族体系的瓦解。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生那么多的小孩,传统的大家族式的生活也就不复存在。许多年轻的夫妇尤其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普遍响应党和政府关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独生子女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就必然导致许多亲属称谓习俗的逐渐流失。诸如,“阿兄(弟)”“阿姐(妹)”之类的称谓将不复存在,而只能单纯作为一种外延化的称谓来使用,其他诸如“表亲”“堂亲”以及“姑”“姨”“舅”“妗”之类的称谓,也将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流失。现代社会中已出现了有些年轻人结婚后不要小孩的“丁克一族”,所有亲属称谓习俗到他们这一代也就无从延续下去,许多亲属称谓习俗将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6、潮汕内部强势方言的影响

一个地域内,强势方言向弱势方言流播,甚至向主流语言区流播,这是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开放,居民流动频仍,交往加强,强势方言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向弱势方言区流播。如饶平话中“伯公”“舅公”“姨婆”等有别于潮州大多数方言点的称谓方式,由于饶平是潮州下属县,语言上也出现逐渐被潮州本土强势的方言所影响和同化的趋势,“伯公”“舅公”“姨婆”等称谓方式,已有不少人采用潮州的“老伯”“老舅”“老姨”称谓方式了。

总之,潮汕人在继承、保留中原汉民族民间亲属称谓习俗的同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亲属称谓习俗。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计划生育的作用,以及潮汕内部强势方言对弱势方言的影响,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极大的流变,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坚信,潮汕民间亲属称谓习俗将不断流变,日益新构,最终趋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