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学 | 缅甸的潮州会馆长啥样?

时间:2020-02-11 10:35:41       点击:
更多

  会馆门牌

  

  仰光旅缅潮州会馆外观

  2019年8月的一天,我在仰光市Sin Oo Dan 街靠近广东街附近,找到了潮州会馆。整条Sin Oo Dan 街楼房鳞次栉比,四层楼高的潮州会馆,除了首层上有“潮州会馆”四个漆金大字外,与左邻右舍相比,并不显眼。但潮州会馆的负责人告诉我,这座现时很普通的建筑,当年建成时却曾经引起缅华社会的轰动。

  在缅甸的潮人(潮州人、潮汕人)历来人数不多,一直认同原潮州府的地域范围。缅甸最早的潮人同乡会馆,出现在丹老。资料显示,潮人到缅甸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的嘉、道年间。初期潮人从马来半岛及泰国南部逐渐移殖而来,然后才开始有直接来自祖国者。这些早期的潮州先人最先抵达缅甸登陆之区,就在其南部的丹老及毛淡棉等地。毛淡棉,华人简称为棉城,虽为潮侨最先驻足地区之一,但人数无多,除参与该地洪门凤山寺活动外,向无其他组织。而到了同治年间,聚居在丹老的潮侨已达300余人,为当时缅甸潮侨最盛之地。于是,彼时有潮籍侨领林亚家、张世耳、许大盛、林亚佛、张同吉、林怡顺、林亚松、张老旺等,发起组织潮州会馆,并建会所于锐衙街,举林亚家、许大盛为首届正副会长,会务一度颇为发达。后因同乡散赴各埠,馆务遂逐渐萎缩乃至停歇。

  光绪末年,仰光的潮州人已有团体性活动。其时仰光的潮侨,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由一二位殷实潮商轮流以韩江公会名义,负责每年向在仰光的全体乡友募集若干钱款,祭祀潮州总墓。一直到1960年仰光旅缅潮州会馆复办,韩江公会才结束其使命。在某种意义上说,韩江公会是仰光潮州同乡组织的雏形。

  现在的仰光旅缅潮州会馆,始创于1923年。当时在仰光已有一定数量的潮州先侨聚居营商。吴逸岩、姚焕楠、陈清合等遂发起创建潮州会馆,赁居于仰光市20条街上段,嗣后再迁河滨街与南勃陶路相交之西北角处为临时会所。推举陈维岳、吴耀初为首任正副会长。其后有姚焕楠、陈清合、李海滋、许甦魂、陈芳如诸翁继任会长及其他要职。

  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后,馆务被迫停顿。

  二战后潮州会馆的复办则缘于韩江青年音乐社的创办。二战结束后,因原会馆歇闭已久,馆所已失,在仰光的潮人同乡,如有联络叙会,皆假姚逢得兄弟之陶再兴或蔡武榜主持之南成公司作为临时活动处所。当时在仰光的乡友,虽亟谋迅速恢复会馆组织,但因人力财力之故,困难重重。1951年,蔡武榜、陈钧山、姚逢得、姚逢良、吴成、唐少英等人发起组织韩江青年音乐社,借以联络团结各地乡友,也为建馆作长期筹谋。1952年,韩江青年音乐社成立,租赁仰光市19条71号二楼为临时社址,历任社长分别为姚逢得、李锦奇、姚逢良、陈钧山、吴承教、陈邦光、蔡武榜、许日辉、唐焯陞。众乡亲群策群力,音乐社逐渐在缅华社会中崭露头角。50年代中期,广东公司以蔡武榜为潮州人代表,委以耆老之职。1955年底,广东公司举行修建庆典,蔡武榜又被推为筹庆会副主席,韩江青年音乐社遂被视为等同于潮州会馆。

  1957年秋,音乐社已有公积金六万元,由姚逢得三兄弟主持的“韩江公会”每年祀清扫墓也有一万多元积余,蔡武榜认为复办会馆时机已渐趋成熟,乃提议两单位将款捐出,先购下现会馆所在地皮。10月30日潮侨先贤们假音乐社召开筹建会馆第一次会议,推举姚逢良、陈邦光、吴成、吴承教、陈钧山、蔡武榜、唐焯陞、黄俊聪、黄景豪、黄松光、林俊青、陈锦庭、丘美节等13人为筹建会常务理事,着手筹建复办会馆工作。在发动旅居仰光的潮籍乡亲踊跃捐款的同时,又推派陈钧山、姚逢良、蔡武榜赴曼德勒(也称瓦城)、景栋二地劝募,获得两地同乡热烈回应,分别踊跃捐助建筑费三万余元和二万二千余元。为酬谢韩江青年音乐社筹划倡建潮州会馆之功勋,筹委会一致通过决定,在该馆建成后将该会所第二层楼房,拨给音乐社作为永久社址。

  1958年6月2日潮州会馆正式奠基兴建,1959年初竣工。3月27日,韩江青年音乐社暨韩江公会,假潮友别墅举行第二次联席会议,讨论有关会馆复办事项。经议决通过,成立旅缅潮州会馆筹备委员会,并即席票选姚逢良、蔡武榜、陈邦光、吴承教、陈钧山、姚逢得、唐焯陞等七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章程、筹划馆务、登记会员、筹备召开会员大会事宜。

  1959年12月5日上午十时,复办第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刚刚建成的会所里举行。与会会员公举蔡武榜为临时主席,筹委会提出详细报告。经过热烈讨论,即修正通过会馆章程。会员们遵章遴选,蔡武榜出任潮州会馆复办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陈钧山、姚逢良为副理事长,李锦奇为复办第一届监事长。

  1960年元月元日,仰光旅缅潮州会馆举行落成庆典。缅华各侨团、侨校代表,以及各界嘉宾,莅临观礼者千余人。是晚举行联欢宴会,瓦城广东潮州同乡会,聘请著名缅剧团公演庆贺。次晚会馆再公演缅剧,答谢各界。韩江青年音乐社及该馆康乐组,于公演缅剧时,皆联合登台演奏,颇称一时盛况。人数不多的潮人群体,群策群力,集腋成裘,在仰光建成四层楼的会所,成为当时侨社一大盛事。

  但随之而来的国有化运动,不少工商业者一夜之间成为无产阶段,有办法的外侨选择离开缅甸另谋出路。其时仰光埠的潮州人已所剩无几,会馆活动经费倍感紧张,但仍坚持不出租会所,节约开支,苦苦支撑。

  1988年缅甸军政府上台,改行市场经济政策。此时,一批来自缅甸东部边区的景栋、大其力一带的年轻潮籍人士来到仰光谋生,寻求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出生在缅甸,通谙缅甸风习,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而且仍然懂华语,有些还懂华文,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活力充沛。他们加入到潮州会馆后,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逐渐熟悉仰光华埠华社状况,会馆因之获得新生。中国自70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至90年代中期,中缅关系更加密切,当地华社环境也比较宽松。此时,复办会馆时的那批潮州人已所剩无几,这批年轻人成为潮州会馆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并于1996年接棒会馆领导班子。

  现在仰光旅缅潮州会馆每年元月期间举办会庆活动,邀请缅甸各地潮州乡亲代表共聚于仰光,举行联欢敬老活动,联络乡情乡谊;清明节组织到潮州公墓祭扫先人;捐助相关华文学校及华语文艺团体经费,支持发展华文教育。潮州会馆是当地的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任第21届会长陈修桐,祖籍丰顺,是在缅甸出生的潮人后代。

  1

  

  同乡会一角

  

  曼德勒潮州同乡会

  在缅甸故都,也是该国第二大商埠曼德勒(瓦城),我也拜访过潮州同乡会。曼德勒的潮州人多是二战后从泰缅边境迁移而来,目前人数不多。1954年4月中旬,曾明、李炎林、陈潮音、梁锡周、庄俊芳、胡锡熙、吴玩松、林汉光等八人发起,召集五十余同乡在曾明之寓所茶叙,商议成立瓦城潮州同乡会,获与会者赞同,遂暂租城中84条街35号大厦为会所,于当年5月17日正式成立瓦城潮州同乡会。曾明出任第一届理事长,并连任四届。后来在83条街转入29条街角,购得一地皮自建会所。现在该会是曼德勒广东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任会长李奇威,祖籍普宁,是当地出生的第三代潮人后裔,其祖父当年是中国远征军留居人员。

  

  本文作者杨锡铭(右三)与缅甸潮州乡亲合影留念

  本文作者杨锡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原潮州市侨联主席、韩山师院潮学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国际潮团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