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潮商红头船特殊装备,现代远洋船都比不上

时间:2016-07-15 16:45:38       点击:
更多

清代潮州与南洋的航运,是从中暹大米贸易开始的,而早期的大米贸易,都是由暹罗船运载。这些船只,大部分是旅暹潮籍华侨经营的,船员几乎全是中国人。乾隆年间,准许商民前往暹罗采购大米,潮州很快就发展一支远洋帆船队。


rt15.jpg

暹罗船

 

为了适应远洋航行的需要,原来有双桅、单桅之别的潮州红头船,发展成为翘首高舷,备大桅樯三具的远洋大帆船了。据《樟东风物记》介绍,红头船有大小之分,大型红头船长20余丈,载重数百吨,有三桅,中桅高挂主帆,上下叠帆,头尾桅也各挂一帆。好风时,中桅两侧又添置翼帆(名双开翼)以招风,叫做四帆开笑。全船六帆齐发,宛若云鹏展翅,船上置指南针以导航,红头船这些运用力学原理的装备,现代远洋船都比不上,这种船称远洋红头船,专门航行南洋诸国,俗称洋船。小型红头船也叫沿海红头船,长十余丈,专载糖包等货上北方港口,俗称糖蛋龟。由于是依靠风力行驶,所以远洋红头船是按照季风规律运行的。每年寒露季节过后,乘东北季风,启帆开往南洋诸国。到次三年、四月间,又趁太平洋西南季风回潮。


u=3974895391,3972624583&fm=21&gp=0.jpg 


 远洋红头船船员的配备,与闽南漳州船相同。管理人员与沿海船一样有:首掌,兼营通船业务。舵公,把舵。押班,能直上桅端并备绳索等物。这三个管理人员相当于现代海船上的业务长(船东代表)、船长和水手长。除此之外,还配备有:财副一名以掌钱财;总杆一名分理事务;火长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航行线路。大僚二僚各管一船中僚索。一碇二碇各司一碇。一迁二迁三迁各司一桅索。舢板手一正一副司舢板及头僚;押工一名修理船中器物;择库一名,清理船舵;其它水手名额视大小而定,全船船员达数十人。


4a517e8bhb50bc26920ba&690.jpg 


潮州远洋红头船,大都是在暹罗建造的。清代初期,对造船出海,限制很严。规定:未造船时,先呈具该州县。取呈严查,确系殷实良民亲身出洋船户,取具保甲里族各长及邻户。当堂画押保结,然后准其成造。手续非常麻烦,迁延时日。而且国内造船价格远比暹罗高,十九世纪初期,每吨船造价在福建为三十元五角八分。在广东是二十元八角三分。在暹罗仅为十五元。雍正年间,蓝鼎元的《鹿洲集》记载说:番山木料,比内地更坚。商人每购而用之,如鼎麻桅一条。在番不过一、二百两。至内地则值千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中国的数寸之板,彼用全木,数寸之钉,彼用尺余。雍正七年,福建总督陈大受上书:闽商前往暹罗贩米,言其国木材甚贱,听其造船运回。按当时潮州人民在暹罗的社会地位,在那里造船是有方便条件的。英国人G·W·史金纳著《泰国华侨社会的分析》一书说:在广东、福建两省所有帆船类型中,潮州人所造的,并为潮州水手所驾驶的潮州商船,是最大的,而最坚固的。这种船是在暹罗的昭披耶河岸建造的,都是柚木骨架,柚木船板。这类木材,潮州地方不出产,在我国也极少产此类木材。


10161324170.jpeg 


红头船最初是以申请运入大米而营运,但是这项生意,获利甚微。因此,洋船主们就改运那些有利可图的货物。从南洋运回来的有象牙、珠宝等奇珍异物,犀角、肉桂等贵重药材,暹绸、胡椒、香料、番藤等特产,只象征性地运载点大米以备查询。南洋的高级木料,如柚木、桑枝、铁梨木、盐柴等,也作为压载物而运进来。由潮州运往南洋的有潮产的陶瓷品、潮绣、雕刻、蒜头、麻皮、菜籽等,还有从北方转来的人参、鹿茸、兽皮、丝绸等,这些货物,在南洋各地很受欢迎,获利很厚。几年间,洋船业就蓬勃发展起来了。当时,樟林及其邻近各乡,出过好些有名的洋船主,如:蔡彦、林泮、林氵是、陈永利,东陇的王利祖、月窘乡的万昌号等等。他们拥有大批洋船,在海运全盛时,位于樟林和东陇之间小小的月窘乡,全乡办洋船,拥有远洋红头船十八艘,乡中所有人户,不是办船,就是当船工。樟林的各社各乡,都有办洋船的。


20140702110044_3041_看图王.jpg 


红头船除了由富商巨贾独资拥有外,也有合资经营的,由一人牵头,招人合股,集资造船,船首不支薪水,仅在船中留一百担货物仓位,装载自己的货物。另在全船贸易收入中抽佣金百分之三十左右。由于办洋船有利可图,合股办船的人多,而且在那时,航行远洋还是一种冒险事业,樟林出现一种特殊形式的高利贷,叫做红头船债,即贷款给船员或资本不足以造船的商人,供他们造船经营洋船生意。出洋归来,再交本息,有时本息总数竟达原贷款数的数倍。若遇天灾人祸,船、货损失,则贷款一笔勾消,与贷款人家属无关。当时樟林及其邻村所拥有的洋船有多少?已无从获得准确数字,据乾隆五十六年建于樟林南社港的《天后庙》碑记所载:捐款建庙的就有商船户七十余户,渔船户一百多户。清代澄海县人黄蟾桂的《宴海助论》一书,记载澄海县北上商船遇盗经过,其中有描述红头船出航情况云:本年(嘉庆十四年)六月初三日,澄海县商船六十余号,各装糖包满载,每船载三千包或四千包,连船身计之,一船值银数万,将往苏州、上海等处,因澳外有盗,船把住未敢扬帆出海,暂收汕头仔乡外之小港……”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红头船的出航,是结伴而行的,这与当时闽粤沿海的海盗活动有关,仅仅这一批北上的红头船,就有六十多艘,其所载货物共有一万多吨,可以看出当时与北方港口货物贸易的规模和贸易之繁荣。1971年至1972年,在樟林港遗址附近的南洲和洲河床,先后出土两艘双桅红头船。其中一艘长39米,5层。另一艘残长为28米,船舷旁刻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囗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据考证,这两艘船系清代樟林古港远航船只。


 res07_attpic_brief (1).jpg


003m0TO2gy6L6v1yGm723.jpg


红头船——华侨同祖国联系的纽带,也曾经是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